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华中农大发现决定玉米株高基因ZmGA3ox2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祖新教授和郑用琏教授领衔的的研究团队九月底在植物学顶尖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ZmGA3ox2, a candidate gene for a major QTL, qPH3.1, for plant height in maize》,发现了决定玉米株高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qPH3.1的候选基因ZmGA3ox2。该校博士研究生腾峰为该文章第一作者,张祖新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每单位面积上的玉米产量获得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种植密度的增加。然而,高密度种植会带来倒伏风险,导致玉米产量损失。为避免倒伏,一个有效的育种策略是培育株高适度降低的玉米品种。在玉米产量相关的性状中,株高(Plant height,PHT)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性状,在作物驯化......阅读全文

华中农大发现决定玉米株高基因ZmGA3ox2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祖新教授和郑用琏教授领衔的的研究团队九月底在植物学顶尖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ZmGA3ox2, a candidate gene for a major QTL, qPH3.1, for plant heigh

华中农大发现病原菌侵害植物新机理

  植物与病原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人类社会的“攻防战”。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发现,水稻在受到白叶枯菌侵害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相应的抗病基因以对抗病害。   由白叶枯病菌引起的白叶枯病曾令全球水稻减产70%。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认为,了解白叶

Nature子刊:华中农大发现转座子可抑制mRNA翻译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中的一类DNA转座子具有翻译抑制功能,这揭示了微小反向重复转座元件的新功能,对研究其他重复序列的功能提供了借鉴意义,同时也拓宽了对于转座子的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3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

华中农大发明农残快速检测新技术

  记者11月5日从在汉举行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暨学位培养标准研讨会获悉,华中农大食品科学院副教授刘晓宇发明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日前在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受到专家好评。  该技术首次对7种有机磷农药的化学发光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优化,建立了上述农药的化学

华中农大发布异源四倍体棉最新基因组

   2018年12月4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献龙教授团队的一项最近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三代测序组装技术、Hi-C染色体挂载技术以及光学图谱完成了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从二代向三代的升级。与二代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相比,最新的三代基因组在连续性以及高

南京农大发现:稻瘟病致病源自“里应外合”

  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有可能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近年来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甚至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稻瘟病菌为什么这么“强大”?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正光课题组揭示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介导细胞自噬控制稻瘟病菌致病的机制。该研

华中农大长江学者PNAS获突破性发现

  蔬菜水果等的杀虫剂,杀菌剂的毒副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了公众的关注,近期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DNA真菌病毒也许能作为一种天然的杀菌剂,并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指出真菌病毒在其生命周期中也存在细胞外阶段。相关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美国国

华中农大解析野生大刍草对玉米遗传改良的贡献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玉米团队严建兵教授课题组与生物信息团队陈玲玲教授课题组合作,借助一种创新的遗传设计,巧妙组装了玉米和大刍草的基因组,解析了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对现代玉米遗传改良的贡献。图片来自互联网  研究表明,现代栽培玉米是大约一万年前由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野生大刍草驯化而来。众所周知,驯化过

华中农大黄文团队克隆出香菇香味基因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黄文团队近日在香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首次鉴定并克隆出调控香菇挥发性有机硫化物产生的关键基因Csl,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论文第一作者刘莹介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是香菇的主要香味成分,通常能影响香菇整体的芳香,是香菇最重要的香味来源。因此,开展香菇挥

南京农大发现:稻瘟病致病源自“里应外合”

  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有可能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近年来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甚至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稻瘟病菌为什么这么“强大”?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正光课题组揭示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介导细胞自噬控制稻瘟病菌致病的机制。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