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技术:要扎得深,更要拓得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72.shtm “广西甘蔗原料亩增1吨关键技术粉垄‘145’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测产现场。测产结果显示,粉垄甘蔗每亩产量5164.8公斤,比深翻旋耕、旋耕分别增加16.7%和38.3%。 每看到一片耕地,韦本辉都异常痴迷。韦本辉是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粉垄技术发明人,在从海南调研盐碱地刚回到广西南宁时,得知其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线发表于英国《农业展望》,他非常开心,“为粉垄技术扎得深又迈出了一步”。 上述论文称,粉垄技术是一种在中国最近发展起来的高效的耕作方法,将会对中国和世界的食品安全与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和积极的影响。 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农业技术更需要用户“看得上”“真喜欢”。为......阅读全文

中国农科院发现大豆耐盐基因

  最近,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在大豆中确定了一个特异性基因,对于大豆作物改良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们有望培育出更好适应土壤盐化的大豆品种。  本项目首席研究员、阿德雷德大学副教授Matthew Gilliham说:“从种植面积和收获量的角度

刘平均赴广西调研质检工作

 全面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3月1日至5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总工程师刘卓慧一行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质检工作。刘平均一行先后考察了广西检验检疫局南宁机场办事处,广西防城港、东兴、钦州、钦州保税港区、北海等地的质检部门,指导口岸疫情疫病防控工作,他要求广西质检部门加

广西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广西卫生计生委近期编制了《广西卫生计生委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全面启动2016年度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根据该方案,今年广西卫生计生委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涵盖样品2.95万批次以上。主要监测内容包括3大类:一是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涵盖蔬菜、肉类、婴幼儿

猛增!昨日广西新增本土64例!

  2月7日0-24时,广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4例(其中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现有本土确诊病例10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例。  当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7例。治愈出院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4例,解除医学观察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4例。现有境外输入

广西本土新增134+109例

  7月18日0-24时,广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34例(均在北海市,其中海城区91例、银海区28例、铁山港区9例、合浦县6例),含49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北海市),无症状感染者109例(北海市104例,其中海城区58例、银海区31例、合浦县14例、铁山港区1例;防城港东兴市2例;南宁市青

广西推广生态养殖助力精准扶贫

  “圈养黑山羊吃的是沤熟的秸秆,1吨青贮料只添加14元菌液。按这种生态模式,一户农家养上10只母羊,一年可得三四万元纯利润。”在听完扶绥广羊农牧公司负责人介绍后,前来参加养殖业精准扶贫培训班的第一书记们兴奋不已。   2月18—19日,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在南宁举办全区水产畜牧兽医系统驻贫困村党组织

广西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5月16日,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大会,自治区主席陈武在会上讲话,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6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共155项,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2015年项目获奖单位实现新增产值666.2亿元,新增利润81.4

广西未发现变异甲流病毒

  广西15个流感监测实验室 尚未发现变异甲流病毒   一段时间来,国内外陆续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的报告。截止到目前,广西有没有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呢?12月3日,记者在自治区疾控中心了解到,广西尚未监测到甲流病毒变异的情况。   “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

广西引进高光谱遥感技术

  2010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成功申请中国气象局小型业务能力建设项目“南方典型作物光谱测量技术能力建设”。  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完成了美国SVC公司便携式地物光谱仪HR-768的采购任务,并于近日举办了南方典型作物光谱测量技术标准与规范培训班,培训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

广西首次发现罕见物种淡水蛏

记者从广西横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经鉴定,广西横州市一处河床上近期出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国淡水蛏。中国淡水蛏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当地已发布保护通告禁止采挖。大家常吃的蛏子,其实是海水蛏。转存小知识!(总台记者唐伟强傅琦恩)来源:央视新闻

广西新增两名“长江学者”

  教育部网站近日公布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全国共412人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其中,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余克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孙杰远成功入选,分别被聘为海洋地质、教育学原理岗位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余克服现为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

华润水泥承建广西水泥研发中心

  6月28日,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暨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在南宁市正式启动,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将负责广西水泥研发中心的承建工作。此举意味着华润水泥将借力广西水泥研发中心这个省级平台,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稳固其在广西市场的行业主导地位及影响力。 

第十一届亚洲玉米大会在南宁举行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亚洲玉米大会于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满足亚洲玉米需求”。来自印度、泰国、伊朗和中国等23个亚洲国家的35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亚洲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如何依靠科技减缓气候变

科学家选育出优质蛋白玉米新品种

  历经数年攻关,近日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番兴明带领的团队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选育出了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云瑞1号”,成为目前我国大面积应用的唯一抗灰斑病硬质胚乳优质蛋白玉米品种,对促进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营养膳食结

陈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

  12日,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广西创新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南宁主持召开推动创新发展科研院所专题座谈会,听取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他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密结合广西实际,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

山东农科院试水科技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大量的“实验室博士”让科研成果少了地气,导致成果转化难;另一方面,农民需要技术,但专家有限,如何让有限资源服务更多的农民?日前,山东农科院创造了一种科技服务新模式,它让博士们以田间地头为实验室,通过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把问题收集上来,反哺研发;同时也创新形式使专家对农民的“1对1”向“

农科院油料所突破生物柴油关键技术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单位研发了以小桐子、光皮树、废弃油脂等非食用油脂资源为原料转化成生物柴油的关键技术,并获得2014年度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据介绍,这项生物柴油转化技术包括非食用油脂资源预处理关键技术、高效油脂制取与回收技术和关键设备、适于不同原料的高效转化技术和实现生物柴油

中国农科院:生物肥赶上好机遇

        肥料结构不合理是中国化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化肥,轻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当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影响到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而微生物肥料已成为解决前述问题、发展绿色农业不可或缺的产品。   微生物肥料又称为菌肥和生物肥料

江苏农科院“支招”降低小麦镰刀菌毒素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连年暴发,镰刀菌毒素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部分小麦产区污染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主要危害因子。日前在泰州市举办的小麦镰刀菌毒素风险评估及管控现场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所长史建荣研究员介绍,

江苏农科院:miRNA调控茄科抗盐胁迫

  茄科包括许多重要的蔬菜作物,它们经常遭受盐胁迫。microRNA(miRNA)已被发现参与调控植物的基因表达来应答盐胁迫。然而,几乎没有关于茄科植物miRNA参与此类应答的报道。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庄勇副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Int

中国农科院筹建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该院将正式筹建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该中心将作为该院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公共平台,采用“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方式,通过整体布局、任务牵引、协同创新、项目驱动等方式实现农业科技的联合集成、交叉研究与综合提升,成为服务于国家农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级海外

湖北农科院用CRISPR制备基因敲除克隆猪

  来自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CRISPR/Cas9系统和Cre/LoxP,敲除了猪初生细胞中肌生成抑制蛋白(MSTN)的一个等位基因,制备了无选择标记的MSTN基因敲除克隆猪。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1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

农科院构建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头明博士及其团队在苎麻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苎麻的首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完成了苎麻纤维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图谱中的QTL将可以直接应用于苎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苎麻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

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刊登国际主流期刊

  水稻是一种兼性短日植物(SDP),开花时间的调控途径在拟南芥和水稻中是保守的,但是可在功能上进行修饰。Hd1是拟南芥CONSTANS (CO)的一个同源基因,是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开花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但是可在短日照条件下,通过影响成花素基因Hd3a的表达,促进开花。另一个关键的调节因子Ehd1

山东农科院采购229台/套仪器设备

  项目名称: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项目编号:SDSM2011-057包号品目名称数量国产/进口APCR仪1允许进口离心浓缩仪1允许进口离心机1允许进口B冰箱1国产电暖气4国产大功率LED植物生长灯6国产  项目名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验室仪器设备设备  项目编号:SD

汪洋考察农科院-强调科技创新-关注快速检测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5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考察调研。他强调,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要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

霍启光铜像在中国农科院落成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右一)等人为霍启光先生铜像揭幕。 饲料研究所供图1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简称饲料研究所)“十四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讨会暨建所三十周年学术活动在中国农科院召开。会上首先举行了我国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奠基人之一霍启光研究员的铜像落成仪式。霍启光先生一生致力

广西加大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投入力度

  近日,广西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了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启动会,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据了解,广西制定的《广西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组织实施的组织形式,以及资金安排、项目执行时间、项目

广西质监谋划“十三五”改革发展

  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区质监工作会议。广西质监局局长陈鸿起作题为《深入推进质监改革发展 为实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作出新的贡献》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质监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任务。    报告分析指出当前广西质监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五大发展理念”为质监

广西不断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广西放射源安全检查专项行动成绩突出,核安全文化宣贯力度大,辐射监测自动站数据报送率名列全国前茅。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上,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肯定。  近年来,广西以强化核与辐射风险防控为核心,以核安全文化培育为引领,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以严格监管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