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最赏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 轻度核象 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增,>6%。 中度核象 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半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 杆状核动力粒细泡>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甚至原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核象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分三叶者为主,若5叶者>3%时称为核象右移。核象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时,乃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在应用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抗代谢药物及炎症的恢期时也可见到核象右移现象。 ......阅读全文

白细胞的形态检查(2)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瑞-姬染色情况下)1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形态改变,它们可各自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 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1) 大小不均 (anisoc

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检查(一)

一、白细胞计数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原体重,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

白细胞检验基础知识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differential count)  (一)原理 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

白细胞基础检验学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differential count)  (一)原理 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

粒细胞系统系统特点

1、原粒细胞:又称髓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骨髓中方能见到,但最多不超过2%,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增多。圆形或微带椭圆形,直径18微米左右。浆量少,天蓝色,均匀一致,纯净无颗粒。核圆较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呈细沙粒状或粉末状,分布均匀,宛如一片薄纱。核膜甚薄,不易观察。核仁明显,通常2-6个,

粒细胞系统系统特点

1、原粒细胞:又称髓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骨髓中方能见到,但最多不超过2%,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增多。圆形或微带椭圆形,直径18微米左右。浆量少,天蓝色,均匀一致,纯净无颗粒。核圆较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呈细沙粒状或粉末状,分布均匀,宛如一片薄纱。核膜甚薄,不易观察。核仁明显,通常2-6个,较

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原体重 ,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检查(二)

3.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双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临床意义】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

异常白细胞显微镜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1. 实验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2. 标本采集: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2.2 标本要求:2.2.1抗凝剂采用EDTA K2抗凝。2.2.2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3. 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

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五分类指的是

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五分类指的就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

血常规检验的正常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nbs

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之细胞五类(一)中性粒细胞

  五分类就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

检验与临床-3

六、 肥胖症: 必查项目:血脂全套、FBS、BS2h、GTT、IRT、CRT、DT 1. Tch:增高。 2. TG:增高。 3. LE:增高。 4. HDL-C:减低。 5. LDL-C:增高。 6. HDL2-C:减低。 7. GH:减低。 8. GTT:多增高。 9. IRT或CRT:常伴有高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血液的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血液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核心提示: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分析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意义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二)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

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2、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

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2、中性粒细胞的

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2、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

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

临床上几种常见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