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茎突综合征概述

茎突综合征 一.定义:指茎突过长或者茎突伸向方位及形态异常,或者茎突舌骨韧带钙化或骨化,以致因茎突远端位置贴近颈部血管、神经、或当头颈部转动或作吞咽、说话、发音等动作时,激惹、**或压迫邻近的血管或神经,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感、反射性耳痛或头颈部痛等症状,统称茎突综合征。1937年由Eagle首次报道,所以又称Eagle综合征。 二.茎突的解剖关系茎突位于颞骨岩部的底面和乳突部相连处,即起源于茎乳孔的前内方,呈细长圆柱状。其根部为茎突鞘包绕,并由茎突咽肌附于根部内侧及稍后方;中部后面及侧面有茎突舌骨肌附着;末端前面有茎突舌肌附着;茎突舌骨韧带起源于茎突尖端,向前下附着于舌骨小角的弹力纤维腱膜带。茎突下颌韧带亦起于茎突尖端,向下附着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缘的腱膜带。茎突远端伸向内、前、下方,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 三.病因茎突过长,茎突由第二腮弓的Reichert软骨发育而来,在发育过......阅读全文

PNAS:奶牛抗体有助开发疾病新疗法

  为了帮助治疗激素缺乏的患者,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学家基于在母牛机体中发现的免疫分子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潜在的疗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PNAS上,研究揭示,人类激素和抗体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就可以模拟较长的茎样的奶牛抗体。  研究者

Cell特邀中科院高福课题组撰写流感通用疫苗研发评述

  流感通用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最有效的策略,然而通用疫苗研究仍在探索中。目前主要集中在对血凝素HA分子茎部区的改造。鉴定新的保护性抗原表位有助于通用疫苗研发。《细胞》特邀中科院科学家撰写流感通用疫苗研发评述文章  中国科学院高福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抗体、流感病

高福院士三篇Cell揭示病毒“双受体系统”入侵机制

  高福(George Fu Gao)院士研究组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学,尤其是有关T细胞识别、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的机制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连发多篇Cell文章,报道病毒作用新机制。  5月16日高福团队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都医

HINT-快速检测和评价冠状病毒药物的方法实例(一)

COVID-19 的出现,使全球的公共卫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尽快开发针对SARS-CoV-2的药物和疫苗是科学家们的当务之急。根据以往的经验,具有病毒中和能力的单克隆抗体在这两方面应用都具有很好的潜力。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Med

除春困,叹一杯花草茶

   假期综合征之一,就是回来不想干活,嚷嚷“春天不是工作天”。实际上,我们在感受生机勃发的美妙春景时,常常会感到机体困倦疲乏,或者昏昏欲睡,中医将之称为春困。日常生活中适时地享受上一盏淡雅清香的花草茶,对放松心情、赶走春困也有帮助。  花草茶非茶  不知从何时开始,城中兴起了喝花草茶的风潮,不管是

深度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一)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呢?人类如何科学防御并治疗冠状病毒呢?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身处其中,每天都对这个病毒战战兢兢,陌生的是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致使截至目前,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他的存在。

腮腺内面神经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面神经较细小,解剖结构复杂。面神经走行复杂,从解剖学角度看,以茎突乳突孔(简称茎乳孔)为界,将面神经分为颅内段与颅外段,其中颅内段可分为5段,包括脑池段、内听道段、迷路段、水平段、垂直段;颅外段又称为腮腺段。面神经主干出茎突乳突孔后,立即进入腮腺,形成多个分支分布于腮腺实质内。  各种疾病,包括

揭示生命奥秘——癌因探讨(三)

  悉生生物(SPF)资料[1-3] 因缺少NMT刺激SFP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周围免疫器官脾脏、淋巴腺,肠组织发育不良。免疫组织淋巴发生中心、网状内皮系统、浆细胞、巨噬细胞等减少,各免疫抗体减少或消失,如IgA只有普通动物1/10或消失。细胞转换率降低,生理代谢降低25%,心血流量减少40%,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与技巧的成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已经成为当代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操作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这正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的巨大临床优势。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报道了首例经皮

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观遗传学什么是重点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其中面上项目16709项、重点项目62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15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29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

雷公藤的临床应用

    雷公藤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产于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台湾等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根、茎、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基本相同,均可作为药用,但目前临床上主要药用部位为根。雷公藤现多用于因免疫因素引起的多种疾病,如粉丝免疫病、哮喘及肾脏疾病等,

快来了解近期流感研究新进展!

  季节性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会导致多达65万例死亡和300-500万例严重感染。不知不觉,冬天到了,流感也随即而来,那么近期科学家们关于流感的研究进展如何呢?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1】Sci Immunol:生酮饮食有助于抵抗流感  doi:10.1126/s

六招让卫生间臭味跑光光 多肉植物致幻怎么避伤害?

萌萌哒多肉植物竟有致幻风险?如何避免伤害近日,深圳皇岗海关连续查获5宗携带“无刺仙人掌”银冠玉入境案件。据深圳海关通报,多肉植物银冠玉含有致幻生物碱,可令人产生幻觉、精神混乱,甚至威胁生命。于是网上开始流传“多肉植物会致幻,千万不要养了”的消息。这对喜爱“多肉”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那么,我

一文读懂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的区别、原理及发展历程

分子诊断技术是指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是否变化、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异常,以确定受检者有无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俗简单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盘点:分子诊断常用技术50年的沿革与进步

  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杂交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由于当时尚无法对样本中靶基因进行人为扩增,人们只能通过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对靶序列进行捕获检测。其中液相和固相杂交基础理论、探针固定包被技术与cDNA探针人工合成的出现,为基于分子杂交的体外诊断方法进行了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在京颁奖

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7项 新春逢盛会,杏林吐芳蕊。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结果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 在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办的中华医学科技奖(2007)颁奖大会上,80项研究成果获一、二、三等奖。 中华医学

盘点:分子诊断常用技术(二)

( 五 ) 生物芯片1991年Affymetrix公司的Fordor利用其所研发的光蚀刻技术制备了首个以玻片为载体的微阵列,标志着生物芯片正式成为可实际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时至今日,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按结构对其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基于微阵列( microar

漫谈分子诊断常用技术沿革

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杂交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由于当时尚无法对样本中靶基因进行人为扩增,人们只能通过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对靶序列进行捕获检测。其中液相和固相杂交基础理论、探针固定包被技术与cDNA探针人工合成的出现,为基于分子杂交的体外诊断方法进行了最初

核仁小RNA的功能及其在癌症研究中的作用(一)

为什么研究snoRNAs?引言核仁小RNA(snoRNAs)是一类中等长度的非编码小RNA,它们的长度在60-300nt不等,能与核仁核糖核蛋白结合形成snoRNPs 复合物[1]。在脊椎动物中编码核仁小RNA的基因主要存在于蛋白编码基因或非蛋白编码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并且经过进一步的转录后加

美拉沙星:一个可以高效抑制读码框移位的小分子化合物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肆虐全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同时,全球科学家的目光也空前聚焦于新冠病毒(SARS-CoV-2)与新冠肺炎的研究,以期通过科学的力量帮助人类战胜这

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医适宜技术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病死率高达80%~9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大多数可以采取手法复位石膏或者小夹板外固定等保守治疗,但对于一些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的严重累及关节面的不稳定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无法做到良好的复位,复位外固定后发生骨折端再移位,后期遗留有畸形,尺骨撞击综合征,腕关节功能恢复欠佳的比例较高。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的提高以及患

胆管囊肿的相关诊疗经验

胆管囊肿是囊性扩张,可能在整个胆道中单独发生或多次发生。由于它们主要发生肝外胆管,它们最初被称为胆总管囊肿。然而,最初的临床分类于1977年修订,包括肝内囊肿,胆管囊肿伴有明显的并发症,如导管狭窄,结石形成,胆管炎,破裂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此外,某些类型的胆管囊肿具有高度恶性风险。一、胆管囊肿的类

核仁小RNA(snoRNAs)的功能及其在癌症研究中的作用介绍

  核仁小RNA(snoRNAs)是一类中等长度的非编码小RNA,它们的长度在60-300nt不等,能与核仁核糖核蛋白结合形成snoRNPs 复合物[1]。在脊椎动物中编码核仁小RNA的基因主要存在于蛋白编码基因或非蛋白编码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并且经过进一步的转录后加工处理形成成熟的核仁小RNA[2]

Cell揭示miRNA调控新机制

  来自波士顿大学儿童医院及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微处理器上游的一个生物合成步骤控制了miR-17∼92表达。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MicroRNAs (miRNAs)是一个调控RNA大家族,其主要通过与靶mRNA 3′端非翻译区(3′ UTR)互补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