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阅读全文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2006年版)。    1.症状

翼状胬肉的诊治分析

翼状胬肉是纤维血管结膜组织的三角形楔形,通常在鼻腔结膜上开始并横向延伸到角膜上。“翼状胬肉”是指组织的形状,看起来像昆虫翅膀。翼状胬肉的复数形式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有时被认为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除非接近视轴,否则它不太可能威胁视力。然而,它可能是患者关注的一个原因,因为它赋予患者眼睛的异常外观

一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真菌感染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65岁。右眼膜状物生长数10年,伴视物模糊。既往无外伤及手术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心、肺、腹无异常。专科检查:VOD:4.5,VOS:5.0。右眼结膜充血轻,鼻侧结膜肥厚增生,延及角膜约5 mm,余角膜明,前房中深,晶状体明,玻璃体透明,眼底无异常,眼压:14 mmHg。左眼检查

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症的预防性治疗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发翼状胬肉,未接受过手术及局部用药治疗,入选时排除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尤其是胶原病患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无全身及局部激素使用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专科检查排除患有角膜病、泪道阻塞、眼睑炎、睑板腺功能异常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眼部干涩、异物感及烧灼感

翼状胬肉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二)

2.2.4其它手术方法2.2.4.1Merest巩膜技术:国外学者[19]采用此技术治疗了800例原发性胬肉。简要手术步骤如下:局部浸润麻醉后切除胬肉头体部,尽可能多的保留球结膜。仔细清理并烧灼角膜缘区,切除病变区直肌止端与角膜之间的Tenon氏囊。沿角膜缘向上向下游离球结膜,9-0缝线间断缝合球结

翼状胬肉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一)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表现为睑裂区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及变性侵犯角膜,多见于鼻侧睑裂区常双眼发病,术后易复发[1]。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及美容问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1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1环境因素通过观察

炎性结膜囊肿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1岁。左眼内眦部突然出现新生物1周,伴眼红、眼胀,无眼痛等不适症状就诊。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双眼均1.0。眼压:右17.3 mmHg,左17.2 mmHg,左眼睑外观未见明显异常,结膜充血明显,内眦部结膜结节样隆起,约7 mm×5 mm×3 mm大小,质软,不透明,活

角膜缘干细胞的概述发现

  角膜缘干细胞的移植要通过手术,这就涉及了适应症、供体选择、手术的技巧以及术后的康复等问题。  1、适应征[3、19、21]:一般适应于广泛角膜缘纤维性血管向内生长者, 且已持久或复发达7个月~20年不等的角膜上皮疾病。(1) 中、重度化学烧伤或热烧伤; (2) 慢性接触性相关角膜上皮病; (3)

甲扁平苔藓病例分析

患者女,68 岁。 主诉:双手指末端红斑鳞屑,甲变形伴痛痒 20 年。 现病史:患者 20 年前左手远端指间关节处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后左手部分甲板逐渐出现粗糙不平,伴甲纵 脊、甲胬肉,皮损逐渐加重,并且右手指出现类似皮损,伴有痒感及疼痛,于 2018 年 11 月 21 日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

结膜的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流泪或溢泪,眼睑红肿,眼痒、眼烧灼感, 流泪或溢泪,晨起时轩分泌物多而难以睁眼。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 颜色:有无出血、贫血或充血、色素增生或银沉着。球结膜充血有两种,深层者名睫状充血,又称角膜周围充血;浅层者名结膜充血,又称球结膜周边充血,二者的不同点。  (2) 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