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发展过程

自从ECD问世以来,人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使其结构和性能更加理想。几十年来,最实用的两大进展是用63Ni 放射源代替了 3H放射源和用固定基流脉冲调制电压供电代替了其它供电方法。采用63Ni源主要优点是可使检测器温度在350~400℃下工作,从而降低了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提高了检测限。采用固定基流脉冲调制电压供电,使线性范围扩展到104,动态范围扩展到105,并增加了检测器的稳定性。......阅读全文

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发展过程

  自从ECD问世以来,人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使其结构和性能更加理想。几十年来,最实用的两大进展是用63Ni 放射源代替了 3H放射源和用固定基流脉冲调制电压供电代替了其它供电方法。采用63Ni源主要优点是可使检测器温度在350~400℃下工作,从而降低了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提高了检测限。采用

XRF的发展过程

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 Roentgen WC) 发现了 X射线。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乔治( Georgs S) 发现了 X射线荧光。1948 年,弗利德曼( Friedman H. ) 和伯克斯( Birks L S)首先研制了第一台商品性的波长色散 X射线荧光( WDXRF)

SR技术的发展过程

在达到今天SR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承载了许许多多研究人员辛勤劳动的汗水,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以上这些光学SR成像技术中有两种技术——受激发射减损显微镜(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 STED)和饱和结构光学显微镜(saturated

电流表的发展过程

  进行研究,他发明了许多 电磁仪器。1841年发明了既可测量地磁强度又可测量电流强度的绝对 电磁学单位的双线电流表;1846年发明了既可用来确定电流强度的电动 力学 单位又可用来测量 交流电 功率的 电功率表;1853年发明了测量地磁强度垂直分量的地磁感应器。韦伯在建立 电学单位的绝对测量方面卓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过程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

多管漩涡混合仪的发展过程

  国内一般的涡旋器一般是微型的,一台机器往往只能处理一个试管样品,处理多个样品时往往要轮替,一个样品处理结束方能处理接下来的一个,对于同时进行的几个或者几十个样品,则不能操作。大大限制了实验的过程。   进口的多管漩涡混合仪能够一次处理多个样品,但由于价格较高,使用及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此

ATP生物发光技术的发展过程

  ATP生物发光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83年,Moyer等最早提出细胞内源性ATP的含量可以反映细胞的活性和活细胞的数量。同年Gronroos等也证实该技术是一种可靠、灵敏度高的确定细胞活性度的检测方法。20世纪80年代,英国人首先研制出ATP检测仪检测系统,随后发展到欧洲、美国和

质谱的发展过程小史

1 电喷雾解吸电离技术(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2004 年,Cooks 等报道了基于电喷雾解吸电离(DESI)对固体表面进行非破坏性检测的新型质谱分析方法。电喷雾产生的带电液滴及离子直接打到被分析物的表面,吸附在表面的待测物受到带电离子的撞击从表面解吸

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清洗

电子捕获检测器中有放射源,通常为H3或Ni63,因此要特别小心。先拆开鉴定器中有放射源箔片,然后用2:1:4的硫酸、硝酸及水溶液洗鉴测器的金属及聚四氟乙烯部分。当清洗液已干净时,再用蒸馏水清洗,然后用丙酮洗,再置于100度左右的烘箱中烘干。 对H3源箔片,先用己烷或戊烷淋洗,绝不能用水洗。废液

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分类

  用于ECD的分类方法很多,熟悉这些分类方法,可以更加了解它们的操作特性,以便在不同分析需要时合理选用。   1.按使用离子源分类   用于ECD的电离源,有放射性同位素源和无放射性两大类。非放射性ECD虽然已有商品,并有无放射性的优点,但在操作中要用高纯度的He以及加添某些稀有气体作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