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北京大学JBC新文章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ACSIN1作为一种重要的Tau结合伴侣通过促进微管动力学调控了轴突延伸和分支。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1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建国(Jianguo Chen)教授和滕俊琳(Junlin Teng)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建国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神经细胞内神经丝(NF)和微管体系构建分子机制方面及衰老研究方面曾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EMBO、JBC等权威学术杂志上。 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MAP),它的细胞功能在于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其聚合形成微管。tau蛋白结合的微管蛋白可作为微管组装早期的核心,进而促进其他微管蛋白在此核心上延伸聚集形成微管。它可以在微管间形成横桥(cross brid......阅读全文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特异性免疫篇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本期《聚焦中国》作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新成果。并专门介绍了中国

中科院公布2013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391人名单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8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兰(女) 54 神经生物学 复旦大学 2 马克平 54 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 王文 45 进化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3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名单揭晓

  2013年度吴瑞奖学金获奖人员名单揭晓。李莹等10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获此殊荣。   吴瑞纪念基金会将于2013年10月20日—21日在复旦大学(中国上海)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届时将举行第四届“吴瑞纪念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发育生物

北大学者朱健发表两项表观遗传学成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朱健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运用经典发育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手段,揭示在表观遗传学、小RNA、RNA可变剪切、蛋白修饰及跨膜转运等多个层次上调控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因子及其作用机理。近期,该课题组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和《

第六届广州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论坛今日召开

  为促进国内外干细胞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干细胞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广州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论坛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已逐渐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会议品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于2011年11月获批成立,致力于

改进牵引力显微镜技术,发现免疫突触机械牵引奥秘

这项研究报道了B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免疫突触内产生牵引力的详细特征和相关机制。       2018年8月8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刘万里研究组在《Science Signaling》期刊在线发表了名为《B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牵引力的起源、动态特征和功能》

北大童坦君院士PNAS解析癌基因诱导的衰老

  癌基因诱导的衰老(OIS)是癌症发展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在癌基因Ras 诱导的OIS中,活性氧(ROS)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衰老细胞会表现出衰老相关的特殊分泌表型(SASP),而SASP对于肿瘤抑制和组织修复非常重要。不过,此前人们还不了解介导ROS信号的下游效应子,也不清楚SASP调控背后的

机械力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新进展

  2017年7月3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刘万里研究组在《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名为《蛋白激酶Cβ(PKCβ)和黏着斑激酶协同调控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对呈递抗原的基质硬度的敏感性》(Substrate stiffness governs the initiation of B cell acti

北大跨学科合作揭示心力衰竭病理过程的关键分子机制

  2012年9月14日,心血管基础研究的最高专业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以“超快通讯(Ultra-rapid Communication)”的优先形式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实验室、第三医院徐明、张幼怡、高炜、冯新恒教授,工学院席建忠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

首都医科大刘磊、吉训明PLOS最新成果

  作为线粒体动力学中的基本过程,线粒体融合、分裂和运输是由几个主要组件调控的,其中包括Miro。作为一个具有高分子量的非典型Rho样小GTPase,Miro中的GDP/GTP交换可能需要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的帮助。然而,用于Miro的GEF的还没有得以确定。近期,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

盘点2014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5项研究重大事件

  “干细胞多能性与体细胞重编程”项目启动  9月21日,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细胞多能性与体细胞重编程”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正式启动。据介绍,今年生命科学领域一共启动5个团队项目,其中4个团队在北京,另外一个团队在广州。  “干细胞多能性与体细

CCDC84的周期性乙酰化修饰以及对中心粒数量的控制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该细胞结构由一对中心粒以及包围在其周围的中心粒外周物质组成。在细胞周期运行过程中,中心粒的复制(或组装)只在S期与DNA的复制同步进行,而且在每个已经存在的中心粒的近端只能组装一个子中心粒,但机制尚不明确【1】。中心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会影响有丝分裂纺锤体的组装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成功破译神经生长导航之谜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家槐、张研课题组联合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Meijers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Neuron上在线发表题为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netrin-1 in complex with DCC reveals the bi-functio

动物所等关于造血干细胞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造血过程是产生各种成熟血细胞组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的过程,受到多个因子调控并且涉及多个造血组织。这些成熟的血细胞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多能造血细胞,是生命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然而,目前关于造血干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善。   中科院动

张传茂教授课题组JCB获细胞分裂重要发现

  近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传茂教授课题组在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列队和分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继发现微管募集蛋白TPX2受到Aurora A蛋白激酶磷酸化调控,进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长度(Fu et al, 2015. Journal of Cell Biology)后,该课题组最新发现去

动物所发现转录因子Fev在造血干细胞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领导的血液与心血管发育研究组以斑马鱼和人脐带血为研究模型,应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发现 ETS家族转录因子Fev在造血干细胞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斑马鱼中敲低Fev导致造血干细胞及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应用TALEN技术得到的该基因遗传突变体

中国科大等PNAS发文:神经细胞极性维持的分子结构机制

  2019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朝课题组通过综合性运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分子神经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揭示了Ndel1/Ankyrin-G复合物在神经轴突起始段调控物质选择性进入轴突,从

中国科学院公布2009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院士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现予公布。   中国科学院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名单公布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经推荐单位推荐和专家提名,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资格审查,公示有效候选人信息,并经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审批,共有99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现将获奖者名单

新方法: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人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8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Direct conversion of normal and Alzheimer's disease human fibroblasts into ne

人类消化道细胞发育图谱系统揭示

  据《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近日报道,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和全转录组水平,系统揭示了4种消化道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调控机制,以及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精准发育路径和基因表达特征,对消化道生物学研究及相关癌症治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消化道主要由食道、胃、小

上海生科院发现Gadd45a参与DNA去甲基化的机制

  4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研究组题为Gadd45a promotes DNA demethylation through TDG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Gadd45a

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哺乳动物基因组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5mC)是一种稳定存在的表观遗传修饰,通过DNA甲基转移酶(DNMTs)催化产生。近年来研究发现,TET双加氧酶家族蛋白可以氧化5mC,从而介导DNA发生去甲基化。虽然DNA甲基化在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和X染色体失活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DNA甲基

上海生科院发现MST4激酶调控免疫炎症的功能机制

  2月2日,国际免疫学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研究组与王琛组合作的最新成果The kinase MST4 limit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hrough direct phosph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自身免疫篇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本期《聚焦中国》作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新成

上海生科院发现MST4激酶调控免疫炎症的功能机制

  2月2日,国际免疫学学术期刊Nature Immun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研究组与王琛组合作的最新成果The kinase MST4 limit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hrough direct phos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