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病原菌“帮手”:防控土传病害的新策略

引入根际竞争型有益菌,提升根际免疫,可有效压制土传病原菌及其“帮手”。南京农大供图 根际微生物群落构成了抵御土传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根际微生物如何直接抑制土传病原菌的生长。 近日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杂志》(ISME J)的研究成果显示,番茄根际细菌群落对土传病原菌的“帮手”、而不是病原菌本身的抑制作用发挥着主要决定作用。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韦中认为,调控根际微生物组互作关系,抑制病原菌帮手的生长可能成为抵御土传病害的新策略。 复杂的根际微生物群落 青枯菌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原菌,其引起的危害是世界最严重的土传细菌性病害之一,目前缺少有效的防控策略。论文作者、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沈其荣告诉《中国科学报》,利用根际有益菌抑制土传病害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有益菌在田间应用的效果也时常不稳定,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 为什么有益菌在实验室或中试环境下效果明显,到了......阅读全文

抑制病原菌“帮手”:防控土传病害的新策略

引入根际竞争型有益菌,提升根际免疫,可有效压制土传病原菌及其“帮手”。南京农大供图  根际微生物群落构成了抵御土传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根际微生物如何直接抑制土传病原菌的生长。  近日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杂志》(ISME J)的研究成果显示,番茄根际细菌群落对土传病原菌的

益生元可驱动根际微生物维持植物健康

  土传病害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病原性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侵染植物根系而导致的病害,是限制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采用生物方法防治土传病害是近些年的热门研究领域。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团队通过解析番茄发病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根际代谢组,挖掘潜在的益生元,并结

土传病害发生的本质

根本原因在于土壤微生物。新开发土壤中的微生物是丰富多样的,既有真菌、细菌、放线菌,也有原生动物,既有能够帮助分解根系分泌物、分解有机质、分解有害物质、释放土壤肥力、分泌蛋白酶、分泌抗生素等的有益微生物存在,同时也存在着喜欢在逆境情况下(厌氧、高温、高湿、干旱等)生长,以作物为营养和食物来源的有害微生

“童年”生长环境决定作物“成年”健康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童年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人成年后的身体健康。最近,科学家发现,作物也是如此。9月26日,《科学进展》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沈其荣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土传病原菌入侵作物根际或根系,与苗期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土壤理化特性的高低并没有关系,而与苗期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

Nature-Biotechnology:噬菌体治疗方法的微生态机制

  近些年,集约化农业发展中的不合理措施,如化肥农药的持续过量投入以及经济作物的单一连作等,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严重失衡,生态功能急剧削弱。土壤养分周转不畅、污染难以消解、土传病害频发就是土壤微生态失衡重要证据,这些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

“专性猎杀”--“精准靶向”——噬菌体的强大之处远不止如此

   噬菌体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此前,科学家对噬菌体能否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不甚了解。  当地时间12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噬菌体不仅可以“专性猎杀”和“精准靶向”土传青枯病的病原菌,降低其生存竞争能力;同时还能够重

对抗土传病害:来杯噬菌体“鸡尾酒”

  噬菌体是专门“吃”某一种细菌的一类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通常它们不会侵染非宿主细菌。由于这种专一性,科学家一直想利用噬菌体防控土壤中那些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病原细菌。  2月1日,《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

根际菌群移植成功:构筑植物免疫新防线

  近日,《自然》集团旗下的ISM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院士团队LorMe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田间原位试验、根际微生物组分析和宏培养学等研究,揭示“根际菌群移植”可增强作物抵御土传青枯菌的根际微生态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供体和受体植物

根际微生物可帮助植物抵御环境恶化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机制,也成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海丰课题组和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等合作者在Microbiom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根际微生物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机制。  此前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将植物微生物群,特

生物技术助力协同种子保护和土壤修复

  由病原细菌和真菌所导致的植物病害会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为保障棉花作物的健康安全,研发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开展了种衣剂对棉花种子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代谢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种衣剂还改变了种子、根

首个海洋微生物农药实现产业化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元广团队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泽元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创制的海洋微生物农药,近日获得国家颁发的生产批准证,成为国内外第一个利用海洋微生物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农药。  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常常造成一些茄科植物虽开花但无收获的结局。这种名叫“1

绿针假单胞菌的生防特点介绍

  从甜椒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绿针假单胞菌GP72,对辣椒疫霉等农作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假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机理之一是产生活性物质或改善矿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生长;二是菌体产生代谢物质或通过竞争作用抑制或阻碍根围病原微生物的发展,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其生防作用机理涉及有效的根部定殖、抗生作用

深根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对水分和氮素变化的响应机制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植物的营养、免疫和进化,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氮(N)沉降和干旱是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资源的可利用性独立或交互地影响土壤微生物。虽然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的性质可以将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养分通量联系起来,但是要想充分理解环境变化与植物生产力之间的复杂

粘细菌调控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

  粘细菌响应植物根际分泌物向根部迁移并定殖,同时通过捕食作用驱动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从而降低病害发生。南京农大供图  微生物学家推测,粘细菌处于土壤微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捕食行为在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中利团队证实了这一猜想。相

版纳植物园海拔梯度根际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基于长期监测海拔样地平台(海拔跨度800米至3800米,涵盖中国西南山地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和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野外采集和样品测定,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了三个气候带不同海拔梯度上寄主植物、根际微生物及其不同功能

枯草杆菌在植物抗中的应用介绍

  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成功定殖至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与病原菌竞争植物周围的营养,分泌抗菌物质以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系统抵御病原菌入侵,从而达到生防的目的。枯草芽孢杆菌主要可以抑制由丝状真菌等植物病原菌所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现报道的从作物的根际土壤、根表、植株及叶片上分离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

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抗病方面的作用

  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成功定殖至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与病原菌竞争植物周围的营养,分泌抗菌物质以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系统抵御病原菌入侵,从而达到生防的目的。枯草芽孢杆菌主要可以抑制由丝状真菌等植物病原菌所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现报道的从作物的根际土壤、根表、植株及叶片上分离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

根际pH的显色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本方法是利用pH指示剂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变色的特点,测试根际pH的变化。将pH指示剂加入到具有一定营养条件下的琼脂溶胶中,组成琼脂-指示剂混合液。植物根系可直接利用其作为介质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和溢泌等生理活动,使根际pH不同于原介质,由此产生不同的显色反应。对照标准pH变色范围,可以确

根际pH的显色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本方法是利用pH指示剂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变色的特点,测试根际pH的变化。将pH指示剂加入到具有一定营养条件下的琼脂溶胶中,组成琼脂-指示剂混合液。植物根系可直接利用其作为介质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和溢泌等生理活动,使根际pH不同于原介质,由此产生不同的显色反应。对照标准pH变色范围,可以

根际pH的显色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本方法是利用pH指示剂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变色的特点,测试根际pH的变化。将pH指示剂加入到具有一定营养条件下的琼脂溶胶中,组成琼脂-指示剂混合液。植物根系可直接利用其作为介质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和溢泌等生理活动,使根际pH不同于原介质,由此产生不同的显色反应。对照标准pH变色范围,可以确

百趣土壤非靶标代谢组学文献分享,来自Microbiome的灵感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BIOTREE协助客户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关于土壤抗性遗传的一篇文章。发表期刊:《Microbiome》影响因子:9.133合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据百趣代谢组学小趣了解,植物方面的高分文章并不好发,那这篇文章到底做了啥?竟能发到影响因子为9.133的期刊!快来看看原

研究揭示长期施肥抑制根际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机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总生物量中大约24%的氮来源于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过程。根际是农田土壤中微生物最为活跃的区域,根际中固氮微生物群落与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大量化肥及有机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近年来,土壤固氮功能微生物

中国研制出作物土传病的克星

南京农业大学利用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研制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和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在泰国开展的大面积试验示范中有效防治土传病害,获得了显著的作物增产和土壤改良效果。日前,泰国诗琳通公主接见了该项技术发明人、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教授。 土传病是作物的“癌症”,重茬连作是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病害发生时作

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对施肥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调控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过分解代谢作用使有机物矿化向大气释放CO2;2)将非稳态的有机碳通过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断形成稳定态有机碳库。微生物这种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相对过程强弱可以通过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决定了土壤中碳周转的去向。  中

我国学者证实土壤功能性微生物可提高“土壤免疫力”

  “土壤免疫力”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概念,用以描述土壤通过调节功能微生物的活动抵抗病原物侵染保持内部稳定性的能力。最近,王丽琨博士与李小方研究员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发表概念论文,将土壤面临病原菌侵害和污染物毒害后所表现的恢复能力统一纳入到了“土壤系统恢

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研究取得进展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首要病害。从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中发掘关键抗病基因,进而通过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是当前棉花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质外体是植物细胞膜外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组成的系统,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一

微生物所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研究中取得进展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首要病害。从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中发掘关键抗病基因,进而通过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是当前棉花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质外体是植物细胞膜外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组成的系统,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

科研人员筛选出对枸杞根腐病具有拮抗效果的4种病原菌

  枸杞是茄科植物(Lycium barbarum),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的珍贵中药材,还是被我国批准为药食同源的首批产品之一。但是,近几年枸杞根腐病的发病率高达53.2%以上,还呈逐步上升趋势,在青海省德令哈市、都兰县、诺木洪县、格尔木县和宁夏、内蒙古、新疆均有分布。 据已有研究文献报道,枸杞根腐病的

种子包衣剂对棉花种子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揭示了种子包衣剂对棉花种子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机制,为合理使用和改良种子包衣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  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最经

我国学者根际微生物组响应作物生长和氮素输入

  根际是指靠近植物根系、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微区域,是植物与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大量微生物定殖于此并与植物根系以及周边土壤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养分获取、生长发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际微生物基因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我国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过量的氮肥投入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