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如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版从今天起推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专栏,介绍部分科研院所、高校、新型研究机构和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效,敬请关注。 ——编 者 走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大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院士墙:既有严济慈、施汝为、钱三强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照片,也有赵忠贤、王恩哥、高鸿钧、向涛、汪卫华......阅读全文

科技杂谈:让科学评价回归科学

  近些年来,科学评价问题引发政府部门和学术群体的高度重视,呼吁改革之声此起彼伏。那么,科学评价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改革?  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发现或者实现过去未发现或者未曾实现的事(包括规律、现象、特征、功能等),是对客观存在物本质和功能的学科性研究。正是由于其高度专业性的特点

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开垦少有人涉足的科学领地,有可能收获重大的科学影响,但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规的研究方式,这类研究常被称作“探索性研究”,与基于常规方式的“开发性研究”形成对照。可以预见,前一类研究中涉及更多“新颖性”,因而也有可能发现更多潜在的科学创新。   然而,创新的科学研究是

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开垦少有人涉足的科学领地,有可能收获重大的科学影响,但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规的研究方式,这类研究常被称作“探索性研究”,与基于常规方式的“开发性研究”形成对照。可以预见,前一类研究中涉及更多“新颖性”,因而也有可能发现更多潜在的科学创新。  然而,创新的科学研究是否总是

如何评价研究的科学贡献?

  摘要:科研成果在公布之后要经受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历史评价。第一种评价依据刊物影响因子、领域排序、论文引用等指标;第二种依据同行对研究者所报告信息的分析比较;第三种则依据被时间所检验的科学贡献。总之,科研工作者的人生价值最终是在历史的天平上衡量出的。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增添人类知识,

以科学评价推动高校科学技术进步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文件,对于停止“SCI至上”和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进一步破除“四唯”“五唯”等不良导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全面推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回归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科学》杂志副主编: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

  “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10月29日,《科学》杂志副主编瓦尔达·文森(Valda Vinson)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基于影响因子评判单个研究文献的质量,或评估科学家并作为其受聘、晋升的依据并不合理。  10月2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唐娜·

科学时报:节能减排须以科学评价标准为指导

  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但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前的“节能”“减排”却是一对矛盾体。“节能可以减排,但减排往往是耗能的,至今还没有研究者针对减排中的节能问题建立相关模型和参数。由于节能与减排的矛盾还没被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决策层所认识和重视,特别是减排背后的能耗代价及节能机制没有

中国科学家建立油气输送新评价方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劲军项目组在深水油气输送系统流动保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发展了油—气—水多相复杂体系流动、相变、传热和传质的理论,为油气管道输送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   张劲军项目组实现管道“凝管”及其风险评价。建立了胶凝原油及乳状液的黏弹—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