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恐怖分子”多巴胺如何参与人类恐惧记忆形成

习得恐惧是一种进化形成的神经机制,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近年来啮齿类动物研究表明,在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多巴胺在杏仁核中起着重要的因果作用,但多巴胺在人类恐惧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另外,也有研究显示在多巴胺功能降低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杏仁核功能受损,但在类多巴胺治疗后可以恢复功能。然而没有大脑成像研究直接评估多巴胺是否在杏仁核介导的恐惧习得过程中释放,或者多巴胺释放量是否决定恐惧习得强度。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国际精神疾病领域知名期刊《MolecularPsychiatry》发表了题为"Dopamine and fear memory formation in the humanamygdala"的研究成果,研究证明人类的恐惧条件反射与杏仁核内的内源性多巴胺释放有关,并且恐惧习得强度与多巴胺的释放量呈正相关。 研究人员为了探究人类恐惧记忆的形成是否与多巴胺有关,运用正电子发射......阅读全文

新思路有望让“恐惧记忆”不再被重新唤起

  一阵恐怖的尖叫、一场惨烈的灾难……遭受创伤后产生的恐惧,宛如一枚“定时炸弹”, 或引发严重精神疾病。12月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禹永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不成熟抑制神经元移植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除》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神经元》。这项成果可以有效抑制恐惧记忆的“再生长”,为消退恐惧

最新研究称“瘾君子”吸大麻记忆会出错

      “瘾君子”会出现“错误记忆”,即使停止吸食,仍会持续数月     据国外媒体报道,有时人类大脑会欺骗我们,记忆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这些“错误记忆”更多地出现于精神病患者和老年人群。目前,西班牙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大麻吸食者会出现“错误记忆”,并且当停止吸食大麻

恐惧感如何产生?又该如何应对?

  提到恐惧,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比如社交恐惧症、一些恐惧害怕的记忆等等,那么恐惧感到底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克服恐惧症呢?看看下面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到你!  【1】恐惧不可怕,抹除就好  DOI:10.1016/j.neuron.2017.08.004  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减弱参

研究揭示如何保持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通过抽象思维和人脑定义特征而建立的思想,即使在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也能将思想牢记在心。在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疾病中,工作记忆往往受到损害。  近日,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的《Neuron》杂志上报道发现了一种关键分子,该分子可以帮助神经元在工作记忆中维持信息,这可能导致对神

科学家们通过构建突变型小鼠解析吸毒成瘾的背后机制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易上瘾的物质有哪些吗?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巴比妥酸盐、酒精是上瘾性最高的几类药物。一旦进入大脑,它们都会刺激多巴胺,通过奖赏回路促使大脑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人沉迷而欲罢不能。  除了意志力、判断力,科学家们更相信上瘾是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的问题。想从根源上解决成瘾问题、解救瘾君

“前诺奖得主”利根川进新突破:发现编码正负情绪的基因

  众所周知,我们的情绪状态是由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被称为杏仁核(amygdala)的微小脑结构控制,它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正面的情绪如快乐,负面的情绪如恐惧和焦虑。  简而言之,如同幼儿餐盘里的花椰菜和冰淇淋一般,大脑的不同部位也分别保存着良好和令人讨厌的信息。

PNAS:报道大脑如何选择性记忆新地方

  当你进入一个房间,你的大脑必须接受各种感官信息轰炸。如果是你所熟悉的房间,大部分信息已经储存在你的长期记忆之中,如果是你不熟悉的房间,大脑如何安放和处理新记忆呢?  麻省理工大学的神经学家找到了大脑处理新场所信息的方式。  “人类大脑必须具备在一个全新环境中记忆特殊事物的能力,这项能力对我们人类

Nature-|-m6A-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F1参与记忆的形成

  目前来说,调控m6A修饰过程的阅读蛋白共有9种功能,今天不会大家一一来讲,而是主要讲参与蛋白编码过程的YTHDF1蛋白,它主要通过与mRNA的m6A位点结合,在脑神经发育[1],多巴胺分泌[2]和突触形成[3]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文章导读:   2018年10月31日,美国芝加哥大学何

科学家破解一种蛋白阻碍人类记忆形成关键机制

  谜底正在揭开。众所周知,拧在一起的tau蛋白纤维会聚集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脑细胞中,但它们在这种疾病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清楚。如今,一项在小鼠身上开展的研究证实了tau如何阻碍人类形成记忆的关键机制——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化。  在健康细胞中,tau蛋白帮助稳固微管,而微管充当了在细胞周围运送物质的

原来记忆是这样形成的!科学家发现记忆形成新机制

  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突触储存信息和控制信息储存过程的一个新机制,这一突破进展让科学家们离揭示记忆和学习过程的神秘分子机制又近了一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突触的可塑性,科学界也一直认为突触是记忆和学习过程中

研究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记忆维持的关键细胞机制

  神经胶质细胞是突触功能和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器。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可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控胞内“钙信号”,引起“胶质递质”释放,不仅在微观尺度上调控突触形成及可塑性,也在宏观尺度上调控群体神经元的活动。然而,在信息

最新研究显示:晚年继续工作有助保持记忆力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指出,那些60岁还在工作的人,比那些较早退休的人的记忆力更好。  英国当前的退休年龄是65岁,该国工人在记忆力测试时的得分比德国人和法国人更高,后面两个国家的退休年龄是50岁。美国那些一生都在工作的人,在这项测试中的得分最高。该研究支持了以下观点:老年人不

大脑记忆研究最新进展一览

  【1】Nat Med:阻断蛋白VCAM1可阻止年老小鼠的记忆丧失  doi:10.1038/s41591-019-0440-4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阻断一种将循环免疫细胞附着到血管壁上的蛋白---VCAM1---能够让年老的小鼠在记忆和学习测试中的表现与年轻小鼠一

国家基因库参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

   8月3日,由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美国Salk生物学研究所和深圳国家基因库合成与编辑平台合作完成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最新重量级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在中国、美国、韩国的国际合作组的通力协作下,科学家第一次成功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人类早期胚胎中对导致肥厚型心

德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会存在虚假记忆

人类有时会被自己的大脑愚弄。某些确实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我们偏偏记得曾经做过一般。   北京时间9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被自己虚假的记忆愚弄。一个人在录像中看到另外一个人所做的动作,往往会认为他自己也完成过这个动作。  德国雅各布大学科学家杰科

清华大学祁海教授发表Nature综述文章

  一般认为,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用于传输信号的作用分子,因此才有了神经递质这一名称,然而最新一项研究指出被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也含有神经递质,这不禁令人称奇。  这项研究是由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联盟(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consortium)组成成员完成,

《科学》:美科学家找到可永久删除痛苦记忆办法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了永久删除痛苦记忆的办法,这为研制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的药物创造了条件。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从老鼠大脑中负责回忆恐惧的区域删除一种蛋白质,老鼠就不能再回忆起与巨大声响有关的恐惧了。研究人员采用

最新研究称鳄鱼曾为早期人类健脑食品

肯尼亚博物馆展出的一具史前鳄鱼头骨  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显示,鳄鱼和哺乳动物曾经是早期人类的美餐,而以富含脂肪的鳄鱼肉为食可能帮助早期人类进化出体积更大的大脑。  这一研究结论基于在一个史前“厨房”发现的骸骨和人工制品,它们构成了人类以水生

人类再生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1】PNAS:重大进展!发现胎盘干细胞能够再生心脏,有望开发出新型干细胞疗法来治疗心脏病  DOI:10.1073/pnas.181182711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动物模型中,来自胎盘的称为Cdx2细胞的干细胞能够在心脏病发作后再生健康的心脏细胞。

新研究:“致病”蛋白如何帮助记忆

  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项有关“淀粉样蛋白”的研究。美国Stowers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以原子分辨率描述了大脑神经细胞中一种淀粉样蛋白的结构,让我们对这类常与神经疾病联系在一起的蛋白有了新的

最新研究揭示家蚕绿茧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科学家在生物着色遗传机理领域取得新发现。记者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首次在蚕体中鉴定到参与黄酮吸收的膜转运蛋白基因(簇),揭示了家蚕绿茧形成及茧色演化的遗传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在线发表。  “家蚕的天然茧色可分为三大类:不含或含

中外学者Nature:多重信息的传递者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负责神经传导的物质,被称之为“脑部信息的传递者”。在最新研究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相似的多巴胺释放神经细胞可以在昆虫大脑中发挥不同作用,表明多巴胺传递了多种信息。相关论文发布在7月18日的《自然》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

蒲慕明小组揭示恐惧记忆相关突触特异性变化机制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研究组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杏仁核-皮层突触特异性变化》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在听觉恐惧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侧杏仁核-听觉皮层投射通路,并发现该通路在听觉恐惧学习后会发生特异性的突触连接重构。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双色双光子成像技术发现

最新研究发现肝脏参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98.shtm7月3日,《神经元》以《肝脏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活性调节脑内Aβ代谢和介导老年性痴呆症发病机制》为题,在线发表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脑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心红团队

看到记忆的印迹神经科学家们如何定位唤醒甚至偷换记忆

  《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在停尸间的初次登场,给不同观众留下了不同的回忆。他对法医茉莉是态度粗鲁,抑或只是对茉莉的紧张无知无觉?   有意思的是,尽管不同观众回忆这个场景会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但他们的脑部活动基本相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Janice Chen最近在做的一项

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有提到过,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都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  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1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  恐惧多余欣

最新研究:谁生病谁健康-人类肉眼就能判断

  援引法新社报道称,研究人员1月2日表示,人类能通过其他人被病菌感染两小时后所拍下的照片,看出他们是否受到感染,这种能力有助于将自己染病的风险降到最低。  研究团队寻找16名健康的志愿者进行实验。每位受试者都会注射脂多醣。脂多醣是从细菌取得的分子。这些脂多醣无菌,也就是没有活的细菌被注入受试者体内

最新研究发现狗理解词语方式与人类不同

  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习物体的,他们集中于物体的形状,这就意味着一旦你的小孩知道一个网球被称作一个“球”的时候,他们能够快速意识到这个词能应用于沙滩排球、篮球和高尔夫球。然而假设一个泰迪熊只是因为和网球有一样毛绒材质,小孩也不会把它称作一个球。他们也不会因为一些物体与他们熟悉的球有着相同的大小就称它

人类慢性疾病研究最新进展

  【1】EMBO J:揭示引发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机体慢性炎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doi:10.15252/embj.2018101107  多发性硬化症(MS,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机体免疫系统会开启自身细胞来攻击宿主自身,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E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