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有生理性波动。 新生儿为46~70g/L,3岁及以上青少年为60~80g/L,成人为64~83g/L(直立行走)和60~78g/L(卧床)。 血清总蛋增高: (1)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休克时,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也可出现浓缩现象。(假性增高)。 (2)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等。 血清总蛋白降低: (1)蛋白质丢失 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大出血等,使蛋白质大量丢失; (2)长期摄入不足及消耗增加 如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或慢性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肿瘤、结核、甲亢等; (3)各种慢性肝病时 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合成减少; (4)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阅读全文

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有生理性波动。新生儿为46~70g/L,3岁及以上青少年为60~80g/L,成人为64~83g/L(直立行走)和60~78g/L(卧床)。血清总蛋增高:(1)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休克时,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也可出现浓缩现象。(假性增高)

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有生理性波动。  新生儿为46~70g/L,3岁及以上青少年为60~80g/L,成人为64~83g/L(直立行走)和60~78g/L(卧床)。  血清总蛋增高:  (1)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休克时,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也可出现浓缩现

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测定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双缩脲法应用最广。它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二价铜离子(Cu2+)作用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因此反应与两分子尿素缩合后的产物

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测定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双缩脲法应用最广。它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二价铜离子(Cu2+)作用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因此反应与两分子尿素缩合后的产物

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测定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双缩脲法应用最广。它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二价铜离子(Cu2+)作用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因此反应与两分子尿素缩合后的产物

血清总蛋白测定的总结

  大小   (一)血清总蛋白测定原理   1.双缩脲法   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产生紫红色络合物。此反应和两个尿素分子缩合后生成的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的紫红色的反应相似,故称之为双缩脲反应。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经与同样处理的

血清总蛋白测定原理

1.双缩脲法 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产生紫红色络合物。此反应和两个尿素分子缩合后生成的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的紫红色的反应相似,故称之为双缩脲反应。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 2.

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

凯氏定氮法:是血浆总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双缩脲比色法:是推荐方法,用于常规检测。原理: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Cu2+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颜色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含量成正比。经与同样处理的蛋白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优点是清、球蛋白的反应性相近,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干扰物质少,(

血清总蛋白测定原理

1.双缩脲法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产生紫红色络合物。此反应和两个尿素分子缩合后生成的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的紫红色的反应相似,故称之为双缩脲反应。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经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  (2)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  ①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等)  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增多。  ②梗阻性黄疸(胆石症、肿瘤压迫等)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多(直接反应阳性)。尿胆原可呈间歇性减少或消失。  ③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