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黏蛋白介绍

唾液黏蛋白介绍: 唾液中的蛋白质以黏蛋白为主,其他蛋白质含量较低。迄今已发现十余种唾液蛋白质和酶可作为遗传标记物,对人类遗传学和法医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黏蛋白是黏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覆盖于全部口腔黏膜表面。唾液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黏蛋白,即高分子量黏蛋白和低分子量黏蛋白,它们在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上均有所区别。前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后者则相对较低。唾液黏蛋白正常值: (1.36±0.45)g/L。唾液黏蛋白临床意义: 黏蛋白主要生理作用: (1)对抗干燥和保护口腔黏膜免受外界的伤害。黏蛋白可阻止潜在性危险物质通过黏膜,能防止酸和降解酶对口腔黏膜的侵害,还能抑制某些蛋白溶解。 (2)润滑作用,唾液的润滑作用主要归因于其中的终末唾液酸。 (3)抵抗有害微生物,唾液黏蛋白的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的非免疫性清除中起主要作用,这可能与酶和(或)位于微生物表面的植物血凝素有关。 减低时易引起口腔黏膜炎症。唾液黏蛋白注意事项: (......阅读全文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黏蛋白介绍

唾液黏蛋白介绍:  唾液中的蛋白质以黏蛋白为主,其他蛋白质含量较低。迄今已发现十余种唾液蛋白质和酶可作为遗传标记物,对人类遗传学和法医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黏蛋白是黏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覆盖于全部口腔黏膜表面。唾液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黏蛋白,即高分子量黏蛋白和低分子量黏蛋白,它们在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上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富组蛋白介绍

唾液富组蛋白介绍:  唾液中的富组蛋白主要来源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其组成特点是分子中含较多的碱性氨基酸(约48%),其中一半为组氨酸,这些碱性氨基酸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富组蛋白不同于其他唾液蛋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RNA仅局限于人的腮腺及颌下腺中,由此推测其功能仅局限于唾液中。唾液富组蛋白正常值:

生化检测项目--血唾液白蛋白介绍

唾液白蛋白介绍:  唾液中的蛋白质以黏蛋白为主,其他蛋白质含量较低。迄今已发现十余种唾液蛋白质和酶可作为遗传标记物,对人类遗传学和法医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唾液白蛋白正常值: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睾酮介绍

唾液睾酮介绍:  睾酮为人体主要的雄激素,成年男性血浆睾酮约95%来自睾丸间质细胞,少部分来自肾上腺皮质及腺外转化。女性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卵巢分泌少量。在血浆的睾酮大部分与睾酮结合蛋白的β球蛋白结合,仅有极少量呈游离状态而发挥生理效应作用。睾酮可促进蛋白质、骨基质的合成,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制备。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钾介绍

唾液钾介绍:  唾液是由许多口腔腺体分泌的液体。唾液的成分很复杂,有的与血浆关系密切如尿酸、尿素等,但有些成分不受血浆浓度的影响如蛋白质,电解质钾等。唾液钾正常值:  未刺激:19-23mmol/L;唾液钾临床意义:  升高:囊性纤维变性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洋地黄中毒。唾液钾注意事项:  标本收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醛固酮介绍

唾液醛固酮介绍: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最重要的盐皮质激素。正常人分泌量极少,体内降解迅速。醛固酮是维持机体水分、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激素,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钠,并促进钾排出。醛固酮的分泌具有类似于皮质醇的昼夜分泌节律,清晨高夜晚低,同时还受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液电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肌酐介绍

唾液肌酐介绍:  血浆中的尿素、肌酐和尿酸可通过唾液腺细胞进入唾液,在唾液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的浓度相关。唾液肌酐正常值:  32.7-46.9μmol/L。唾液肌酐临床意义:  (1) 升高:  ① GFR(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疾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脱水等。  ② 血液浓缩(多伴有GFR减低

生化检测项目--唾液淀粉酶介绍

唾液淀粉酶介绍:  AMS有α和β2种,属于糖苷链水解酶,分子量4000-50000D。人类AMS为α型,主要来源于胰腺和唾液腺,另近端十二指肠、肺、子宫、泌乳期的乳腺等器官也有少量分泌,AMS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由于其分子量小,易从尿中排出。唾液淀粉酶正常值:  607-3423U

生化检测项目--血清脂蛋白-α介绍

血清脂蛋白-α介绍:        脂蛋白α主要功能是阻止血管内血块溶解,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脂蛋白α水平持续升高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溢血有密切关系。血清脂蛋白-α正常值:        免疫透射比浊法:0-1g/L。血清脂蛋白-α临床意义:  (1) 降低:见于严重肝病。  (2) 升高:见于

生化检测项目--铜蓝蛋白介绍

铜蓝蛋白介绍:  铜蓝蛋白又称铜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α2-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50kD,电泳位置在α1和α2-球蛋白之间(一般把它划为α2球蛋白)。1分子铜蓝蛋白与8个铜原子结合,血清中约90%的铜原子与铜蓝蛋白结合。一般认为铜蓝蛋白由肝脏合成,一部分由胆道排泄,尿中含量甚微。铜蓝蛋白正常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