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诱发电位消失病例分析(一)

临床资料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引起的颈脊髓压迫症状。研究证实约有25%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其症状是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都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术后瘫痪和神经症状加重是较严重的并发症。我院收治2例颈椎OPLL患者,在术中麻醉成功、体位摆放后即出现诱电位消失,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麻醉复苏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经康复锻炼,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报道如下。病例1,男,50岁,因“双手麻木4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双手麻木,2个月前摔倒后症状加重,伴行走不稳及踩棉花感。查体: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5级,四肢及躯干浅感觉减退,四肢腱反射亢进,双手Hoffman征(+),Babinski征(-),髌阵挛、踝阵挛(-)。入院时颈椎JOA评分7.5分。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obb角19°,颈椎活动度从1°~30°......阅读全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诱发电位消失病例分析(一)

临床资料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引起的颈脊髓压迫症状。研究证实约有25%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其症状是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都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术后瘫痪和神经症状加重是较严重的并发症。我院收治2例颈椎O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诱发电位消失病例分析(二)

术后第1天查体:双上肢肌力2级,其余肌力0级,肘关节远端触痛减退,躯干乳头平面以下触觉丧失,双下肢肌张力升高,肌力0级,Babinski征阳性。术后第2天行诱发电位检查,双侧尺神经、正中神经CSEP存在,但左右侧波幅不对称;双侧胫后神经、腓总神经CSEP消失,双侧肱二头肌、肱桡肌MEP存在,而鱼际肌

石骨症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例分析

石骨症又名AlbersSchonberg病,是由破骨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导致的一种以骨吸收障碍为主的罕见遗传性代谢性骨病,发生率约为1∶100000,且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其典型的临床特征为骨密度增高、骨骼畸形。石骨症患者因骨脆性增加,骨组织弹性降低,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且骨折后骨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选择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发四肢及驱干的感觉、运动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的疾病。本病通常见于枢椎以下的颈椎阶段,有局限于1个椎体的分节型,有累及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人群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从而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OPLL为亚洲人群颈脊髓受压的常见病因,首先由日本学者Tsukimato于1960年报道。Fujimori等通过对1500例日本病

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和治疗见识

脊髓及脊神经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无改变者。临床上一般是根据神经组织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以下五型。 1.脊髄横断瘫痪型指脊髓受累水平以下运动及感觉呈横断性障碍,这是后纵韧带骨化症中常见的、也是较为严重之类型。其症状包括四肢麻木、运动障碍、手指精巧活动受限、步行困难及排尿失控等表现

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治疗现状的思考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作为一种病理现象,早在1839年就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对OPLL展开了系统研究。国内有关OPLL的临床报告最早发表于1985年。历经多年

颈后路单节段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黄韧带钙化症病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渐进性右侧肢体发凉1年,伴走路不稳于2017年2月被收入北京积水潭医院。现病史: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发凉,涉及范围为前臂至指尖及小腿至足底,伴头痛;后出现走路不稳、四肢无力;4个月前,出现左上肢剧烈疼痛,范围自上臂至前臂外侧,咳嗽时双手指尖有轻微麻木感。既往无特

食管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病例报告

食管型颈椎病是一种以前颈椎韧带骨化为特征的罕见的颈椎病类型。巨大骨赘形成的原因常常为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或强直性脊柱炎。由颈椎病造成的吞咽困难临床很少见,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2%。巨大的颈椎前方骨赘可以造成对食管的机械性压迫,临床症状为与之相关的异物感和吞咽困难。2016年11月1日,我

实例解析后颈椎疼痛诊治全程

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