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罕见疤痕子宫破裂病例报告汇总

摘要子宫破裂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具有很高的母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子宫切除术。本报告报道了3例疤痕子宫破裂病例,三者临床症状不同,病发于妊娠期不同阶段,这说明了该病临床症状范围。影响母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因素是迅速识别和及时采取开腹术。并非所有的子宫破裂患者会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因此,排除患者生产或子宫手术史或生产史,患者若出现某些或所有特征,临床医生应该高度怀疑子宫破裂的可能性。简介子宫破裂是一种急症,具有很高的母胎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由于很多患者不可避免需要做子宫切除术,所以子宫破裂可能会导致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四种容易识别的风险因素包括前剖腹产,多产,梗阻性分娩和胎儿畸形(90%的患者病发子宫破裂)。有关自发性疤痕子宫破裂(无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很少。本报告分别报道了第二和第三孕期疤痕子宫破裂病例。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20岁,初产妇。妊娠19周,送入三级医疗急救。主诉:下腹部(脐区和脐下区域)持续......阅读全文

罕见疤痕子宫破裂病例报告汇总

摘要子宫破裂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具有很高的母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子宫切除术。本报告报道了3例疤痕子宫破裂病例,三者临床症状不同,病发于妊娠期不同阶段,这说明了该病临床症状范围。影响母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因素是迅速识别和及时采取开腹术。并非所有的子宫破裂患者会表现出典型的症状

子宫破裂病例分析

子宫破裂是产科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威胁母胎 生命。随着子宫手术史的增多,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也随之增高。但仍有近一半的子宫破裂发生在无瘢 痕子宫,而且往往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胎盘异常种 植、子宫壁隐匿或微小缺陷合并感染、外力刺激均 可诱发子宫破裂。胎盘异常种植是导致子宫破裂的 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种

两例初产妇孕晚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

1病例报告 例1,34岁,因孕30“周,持续性全腹痛9小时,于2015年 12月15日由外院转入。当日凌晨4时患者无诱因出现持续性 轻度上腹疼痛,后程度逐渐加剧转为全腹痛,无阴道流血、流液,至外院就诊。WBC 14.3×10 9/L,N 0.90,Hb 102 g/L。超 声检查示:宫内活胎妊娠,胎

卒中性子宫肌瘤自发破裂病例报告

子宫肌瘤自发性破裂临床罕见,原因多为子宫肌瘤直径大于10 cm、静脉充血、动脉压升高、提重物等腹压增加、子宫肌瘤表面动静脉血管破裂等[1-4]。亦有子宫肌瘤变性自发破裂的报道[5-6]。子宫肌瘤破裂可导致腹腔内出血,常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卒中性平滑肌瘤是临床上极少见的一种特

罕见子宫内翻病例分析

患者, 44岁,主因“阴道脱出物1天,意识丧失1h”于2018年2 月16日15时47分收入院。患者因腹痛并阴道脱出物伴阴道出血 量多于2018年2月16日凌晨1时左右就诊于我院。超声示:盆腔 囊实性混合性包块(盆腔可见一无回声区, 约11.0cm×10.0cm大) 。 血常规:WBC

先兆子宫破裂诊治病例分析

【一般资料】女,29岁,职员【主诉】停经37+3周,不规律下腹痛1小时【现病史】妊娠期女性,G1P0。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月经初潮12岁,周期30天,经期7天,经量中,无痛经。LMP:2016-01-18EDC:2016-10-25。停经早期有轻度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4月感胎动至今,孕期有在本院定期

二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残角子宫妊娠破裂病例报告

残角子宫临床并不少见,但其合并妊娠却罕见,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最近收治了1例二次剖宫产术后孕妇再次妊娠,发生了子宫破裂,术中确诊为残角子宫妊娠,且为二次子宫破裂,现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23岁,2011年因“胎膜早破”在外地医院行剖宫产术,2012年因“瘢痕子宫”再次在同一医院

不完全子宫破裂诊治病例分析

【一般资料】女,28岁,职员【主诉】停经38周,下腹部剧烈疼痛半天,**流液3小时【现病史】妊娠期女性,G1P0。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月经初潮12岁,周期30-40天,经期7天,经量中,无痛经。LMP:2016-01-6EDC:2016-10-13。停经早期有轻度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4月感胎动至今,

子宫腺肉瘤病例报告

患者41岁,因阴道水样分泌物增多半月余于2012年 3月5日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妇科检查:外阴未见皮肤黏 膜溃疡;阴道畅,黏膜完整,分泌物稍多.为脓性;子宫颈阴 道部8~11点处可见一溃疡,呈不规则形,大小为2.0 cmX 1.0 cmxO.5 cm,溃疡边缘无突起,质软,触之无出血;子宫、

罕见Stafne骨缺损病例报告

Stafne骨缺损(Stafne bone cavity)是以EdwardC Stafne(1894—1981年)命名的下颌骨发育性缺损疾病,其在1942年首次报道了该病病例,此后国外陆续出现报道,但国内报道较少。检索中国知网近40年文献,国内仅有9例报道。该病十分罕见,易被误诊为牙源性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