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学试验的介绍

一般在病初及发病2~3周各采血一次进行下列试验。 1.显微镜凝集试验 是常用的方法,用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侏作抗原,分别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在37℃作用2小时,然后滴片作暗视野显微检查。若待检血清中有某型抗体存在,则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见钩体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一般病人凝集效价在1:400以上或晚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效价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间接凝集试验将钩体属特异性抗原吸附于载体上成为具有钩体属特异性的颗粒抗原,常用的载体有绵羊红细胞、活性炭、乳胶颗粒等,这些抗原致敏的颗粒在玻片上与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作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此法敏感性差,但快速简便,尤其是炭凝集及乳胶凝集试验,适于基层医疗单位作钩体病的辅助诊断。 另外,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血清学方法亦可用于诊断。......阅读全文

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学试验的介绍

  一般在病初及发病2~3周各采血一次进行下列试验。  1.显微镜凝集试验  是常用的方法,用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侏作抗原,分别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在37℃作用2小时,然后滴片作暗视野显微检查。若待检血清中有某型抗体存在,则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见钩体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一般病人凝集效价在1:40

钩端螺旋体的基本介绍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中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钩端螺旋体的防治措施的介绍

  第一,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  第二,驱鼠、灭鼠。  第三,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第四,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青霉素

钩端螺旋体的免疫性介绍

  感染早期机体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杀灭钩体,但作用不强。感染1~2周后血中可出现特异性抗体,具有调理、凝集和溶解钩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抗体出现后可迅速清除血中钩体,一般7~10天可把器官中的钩体清除,但肾脏中钩体受抗体影响较小,维持时间长。故尿中可较长时间(数周~数年)排菌。  钩体隐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一、生物学

关于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的介绍

  1.溶血毒素:不耐热,对氧稳定,具有类似磷脂酶的作用,能使细胞膜溶解,当注入小羊体内时,可使小羊出现贫血、出血坏死、肝肿大与黄疸、血尿等。  2.细胞毒因子:在试管内对哺乳动物细胞有致细胞病变作用,小鼠脑内接种1~2小时后出现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3.内毒素样物质;其性质不同于一般细

关于钩端螺旋体的简介

  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

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的介绍

  1.形态结构与染色  菌体呈纤细圆柱形,螺旋细密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菌体结构自外向内分别是外膜、肽聚糖层和胞膜包绕的细胞质,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有两根轴丝,各由一端伸至菌体的中央。革兰染色不易着色,常用Fontana银染色法,菌体被染成棕褐色,因菌体折光性强,常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关于钩端螺旋体的致病因子的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一种。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Spirochaetales)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有两个种,其中问号钩体(Leptospirainterroans)是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分为18个血清群,群之下又有160多个血清型,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诊疗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含有兔血清、血红蛋白或蛋白胨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国已发现有25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