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加沙棘可抗鱼类肠肝炎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882.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人员基于草鱼 SBMIE 肠肝转录组数据,通过TCMI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egrated Database)来预测对肠肝炎症有效的药物。揭示了沙棘的抗肠肝炎症的分子免疫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杂志上。 在当前我国水产行业进行绿色健康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通过增强抗病免疫来保证鱼类生长性能尤为重要。水产养殖中,饲料中植物蛋白等成分引发鱼类肠炎并引起长期不可逆的生长抑制。鱼类肠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的双向互动界面,其免疫系统同时发挥屏蔽病原和协助营养吸收的双重功能。而鱼类的肝脏与肠黏膜组织共同构成肠肝轴,饲料引起的养殖鱼类肠炎常常伴随肝脏病变。因而,针对鱼类肠肝炎症......阅读全文

水生所等在水生实验动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宏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博士任彦栋等合作攻关,对稀有鮈鲫组学数据及实验数据的整合分析,对稀有鮈鲫的性别决定机制及其独特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回答了稀有鮈鲫对重金属胁迫及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的科学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

水生所揭示重复基因新歧化功能

  重复基因被认为是基因功能歧化和新功能产生的源泉。鱼类特有的基因组加倍事件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基因,这些重复基因为基因功能歧化和新功能产生提供了良好材料。近日,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员主持的鱼类发育遗传学学科组在鱼类重复基因功能歧化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们首先在养殖鱼类银鲫中发现鉴

《细胞》刊登水生所南南合作典型事例

Cell杂志近期在其前缘(leading edge)栏目刊登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执行主席Mohamed H.A. Hassan博士的评论文章。曾在水生生物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的Citarasu Thavasimuthu博士在该所工作时的照片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南-南合作”的三个典型事例之一

水生所专家参加“中瑞科学对话”活动

  吴振斌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9月13日至17日,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中国科学院、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瑞士科学界、产业界、政府间对话”在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

水生所完成藏北无人区湖泊考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物入侵与适应性进化学科组陈毅峰研究员率领其团队和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相关人员一行8人,5月中旬至7月初在藏北无人区开展了为期四十天的湖泊环境与水生生物考察与采样工作。日前已顺利完成各项预定工作,平安返回。  青藏高原,特别是羌塘高原地处高原腹地,是

水生所揭示中国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于中国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机制的论文“Challenges to saving China’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fishery exploitation and landscape pressures”在环境生态类综合期刊A

水生所非编码RNA分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的RNA分子,种类众多。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以及环状RNA(circRNA)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具有重要且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中国科学

水生所微藻脂质代谢研究获进展

  三酰基甘油酯(triacylglycerol,TAG)是光合单细胞生物——微藻的主要储存能量物质,是制备微藻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人类健康及动物饲料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微藻三酰基甘油酯的合成机理,对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油脂产量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

昆明动物所揭示海豚水生适应的分子基础

  随着基因组数据的迅速增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是目前分子进化的研究热点。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针对已公布的海豚基因组,通过与其他近缘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系统地鉴定出海豚中经历正选择的基因及位点,为理解海豚等鲸目动物的

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举行奠基仪式

淮安市和水生所的领导、专家共同为淮安研究中心奠基  11月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暨江苏省洪泽湖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站奠基仪式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高教园区举行。淮安市副市长朱毅民等出席奠基仪式并致辞。水生所曹文宣院士、副所长徐旭东研究员、汪建国研究员、淮安研究中心主

水生所揭示细菌RNA代谢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承才团队关于细菌中RNA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蓝藻中RNase E受一个保守蛋白调控》(A conserved protein inhibitor brings under check the activity of RNase E in

南京地理所湖泊水生植被遥感研究获进展

湖泊是地表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被是众多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类型,对湖泊水体的理化指标、底栖动物、藻类、鱼类、沉积物等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是湖泊生产力、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湖泊生态平衡的重要调控者。开展遥感调查研究是认知湖泊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变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水专项(2017Z

水生所发现海拔最高的鱼类冰期避难所

  更新世以来,以冰期—间冰期回旋为主的气候波动,对生物演化产生影响,是决定现生生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最近一次的末次冰盛期的影响最为深远。冰期避难所是生物在冰期退守的栖息场所,也是冰期后物种重新扩散的起点。研究冰期避难所,对揭示不同生物区系之间的关系、了解物种的形成机制和进行生物多样性保

水生所揭示中药成分青藤碱的抗肠炎机理

因鱼粉短缺,植物蛋白源替代已在水产饲料中广泛应用,但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能够引发肠黏膜发生急性和慢性炎症,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因而食源性肠炎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限制性因素。当前,在水产应用中缺乏抗肠炎的针对性的药物。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体生物信息学学科组基于前期研究阐明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或在鱼类

水生所百人计划JBC发表新成果

  FBXO32 (MAFbx/Atrogin-1)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肌萎缩中是显著上调的。虽然一些数据支持,FBXO32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FBXO32在肿瘤发生中的分子机制,一直知之甚少。最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肖武汉研究员带领的一项研究,阐释了FBXO32的

北卡罗莱纳大学Hans-Paerl教授访问水生所

    Hans Paerl教授作学术报告  5月30日至6月1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Hans Paerl教授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6月1日,Hans Paerl教授作了题为Global Expansion of Harmful Cyanobact

水生所揭示中药成分青藤碱的抗肠炎机理

  因鱼粉短缺,植物蛋白源替代已在水产饲料中广泛应用,但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能够引发肠黏膜发生急性和慢性炎症,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因而食源性肠炎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限制性因素。当前,在水产应用中缺乏抗肠炎的针对性的药物。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体生物信息学学科组基于前期研究阐明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或在

水生所揭示氧影响宿主抗病毒能力机制

抗病毒先天免疫信号通路与低氧信号通路为细胞中两个经典且古老的信号通路,从高等脊椎动物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均高度保守。关于这两条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氧气以及受氧气调控的关键因子在先天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和机制,是该领域关注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汉团队发现,低氧信号通路核心转录因

水生所揭示Smad蛋白介导BMP信号的调控机制

  BMP蛋白是一类形态发生素(morphogen),对胚胎早期发育的背腹轴向决定起着关键作用,其功能丧失将导致腹侧发育的严重缺陷。BMP信号由3类受体型Smad——Smad1、Smad5、Smad8 (Smad9)来介导。然而,这些受体型Smad是如何在胚胎发育早期进行精细调控,在整体水平上调

美国科学院院士Susan-Golden等访问水生所

  7月4日上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教授Susan S. Golden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James W. Golden一行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国际蓝藻生物学领域的知名专家,Golden夫妇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两个题为“蓝藻怎

水生所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质组精细图谱

  硅藻是一类重要的单细胞光合真核生物,分布广泛,提供了地球上约20%的初级生产力,对整个地球生物圈意义重大。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组序列于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组的注释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组学(Proteogenomics)

国际专家组到水生所进行“一三五”专家诊断评估

  11月18日至19日,来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的10位在生命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院士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评估组,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三五”发展规划进行了诊断评估。中科院副秘书长、规划局局长潘教峰,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段子渊以及中科院规划局、生物局相关部门

水生所参与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

  为了真实掌握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生生物养护工作现状,收集相关生态本底资料,6月5日,由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生命长江”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毅锋研究员作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专

藻类环境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在水生所召开

  4月10至20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李敦海副研究员组织的藻类环境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在水生所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水生所和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资助。会议由刘永定研究员主持,水生所副所长徐旭东研究员致欢迎辞。来自意大利、法国、斯洛文尼亚、德国和英国等相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Arthur-Benke教授到访水生所

    Benke教授作学术报告  10月30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Arthur C. Benke教授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Ecology of the Ogeechee River and related studies的学术讲座。  作

水生所等揭示同域物种形成的成种模式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同域

水生所:洱海鱼类生态调控研究方面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研究人员对云南高原湖泊洱海的鱼类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调控开展了多年持续研究工作。近日,研究团队在围绕洱海鱼类生态调控与藻类水华控制问题上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Water Research和Ecological Informatics上。  已

生物物理所王江云研究员到水生所进行学术交流

    王江云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员应邀到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活体中的基因密码子扩展》的学术报告。  王江云研究员首先利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核糖体翻译蛋白质的基本过程。随后详细介绍了基因编码非天然

水生所开展通江湖泊最小保护面积研究取得进展

  长江泛滥平原湖泊群历史上均与干流自由连通,形成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罕有的淡水物种资源库。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湖阻隔使大部分湖泊失去了与干流的自由水文连通,致使湖泊物种多样性下降了20-50%,鱼类等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因此,恢复和保护通江湖泊对于维护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所成为“渔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

  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后,由中国水产科学院发起组建的“渔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5月31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启动会暨第一次联盟大会。联盟由37个盟员单位组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应邀参加联盟并当选为理事单位,水生所李爱华研究员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