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免疫缺陷病毒的相关介绍

本病毒为艾滋病人(Aids)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 (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从1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命名为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LAS) 。至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 。HIV主要型别为HIV-1和HIV-2,艾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阅读全文

免疫缺陷病毒的相关介绍

  本病毒为艾滋病人(Aids)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 (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从1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命名为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免疫缺陷病毒的抵抗力介绍

  HIV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稳定剂病毒-70℃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

关于免疫缺陷病毒的防治原则介绍

  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随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据WHO报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积的HIV感染得为2590万例,艾滋病人850万例,死亡病人700万例,其中非洲流行最严重,居首位,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我国于1984年使用美国Ameur公司Ⅷ因子,首次传入,逐年增加,从1985年至1995年

关于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的介绍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脑脊液、眼泪、乳汁、脑组织和淋巴结等分离得HIV。传播途径有:  1.性传播: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  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据

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概述

 本病毒为爱滋病人(Aids)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从1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命名为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介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介绍: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此病毒有两型,HIV-Ⅰ型,全球流行;HIV—Ⅱ型主要流行于非洲。常规应用的方法是测定HIV抗体,检测方法初筛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确诊可用蛋白印迹试验(WB)。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

AIDS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病患者。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1.通过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2.输入带HIV血液和血制品及静脉药瘾者共同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等;3.母婴传播。

简述免疫缺陷病毒的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劈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

概述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

  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