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痢疾杆菌的致病物质的介绍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阅读全文

痢疾杆菌的致病物质的介绍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

沙门氏杆菌的致病物质的介绍

  1.侵袭力:沙门氏杆菌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细菌虽被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殖。这可能与Vi抗原和O抗原的保护作用有关。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  2.内毒素: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大剂量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内毒素可激活补体系统释放趋

棒状杆菌属的致病物质介绍

  主要是外毒素,病菌通常在咽喉部粘膜上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可引起局部炎症,形成灰白色假膜。外毒素入血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常损害心肌与外周神经等。使家畜致病的棒状杆菌均无运动性,大多引起化脓性疾病,如化脓棒状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羊棒状杆菌)、肾棒状杆菌、马棒状杆菌、牛棒状杆菌、猪棒状杆菌(厌氧)

十六种菌属的主要致病物质介绍

一、葡萄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 1.凝固酶(coagulase):增强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能破坏多种细胞的细胞膜,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可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enterotoxin):引起

关于葡萄球菌属的致病物质的介绍

  1.血浆凝固酶(Coagulase)是能使含有枸椽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菌株多能产生,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  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称为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为蛋白质。作用类似凝血酶原物质,可被人或兔血浆中的协同

关于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的介绍

  1.溶血毒素:不耐热,对氧稳定,具有类似磷脂酶的作用,能使细胞膜溶解,当注入小羊体内时,可使小羊出现贫血、出血坏死、肝肿大与黄疸、血尿等。  2.细胞毒因子:在试管内对哺乳动物细胞有致细胞病变作用,小鼠脑内接种1~2小时后出现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3.内毒素样物质;其性质不同于一般细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的相关介绍

  细菌的致病物质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包括细菌的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及毒素。  菌体表面结构有两类,一类具有黏附作用的结构,如磷壁酸、多包被、菌毛等;另一类是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结构,如荚膜、微荚膜、A型链球菌的M蛋白、金葡菌的A蛋白等。侵袭性酶是细菌合成分泌的胞外酶,一种有抗吞噬作用的酶,如金黄色葡萄

关于痢疾杆菌的分类介绍

  有K和O抗原而无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离的某些菌株的菌体表面抗原,不耐热,加热100℃1小时被破坏。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反应。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前者常在几种近似的菌种间出现;型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高,用物区别菌型。根据志贺氏菌抗原构造

痢疾杆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

痢疾杆菌的免疫性的介绍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异性免疫。痢疾杆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杆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痢疾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