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磷酸的含量分析重量法

亦称仲裁法,取试样5g(称准至0.0002g)放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盐酸,盖上表面皿,煮沸10min,冷却后转入500mL容量瓶中,加10mL盐酸,用水定容后,摇匀。取该溶液50mL放于5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定容后,摇匀,是为试样液。取试样液20mL放于400mL烧杯中,用水稀释至100mL,加喹钼柠酮试液(TS-202)50mL,盖上表面皿,在电热板上加热至杯内温度达75℃±5℃,保持半分钟或在水浴中保温至溶液分层(不能用明火加热,不论在加试剂或加热时都不能搅拌混匀,以免形成块状物),冷却过程中转动3~4次。用预先在175~185℃(或240~260℃)恒重的4号玻璃坩埚过滤,先将上层清液过滤,沉淀用倾泻法洗涤3~4次,每次约用水20mL,洗液通过坩埚过滤,然后将沉淀转到玻璃坩埚中,继续用水洗涤5~6次,置坩埚于175~185℃:烘箱中烘45min(或240~260℃烘箱中烘15min),玻璃坩埚于干燥器中冷却至......阅读全文

磷酸的含量分析--重量法

亦称仲裁法,取试样5g(称准至0.0002g)放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盐酸,盖上表面皿,煮沸10min,冷却后转入500mL容量瓶中,加10mL盐酸,用水定容后,摇匀。取该溶液50mL放于5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定容后,摇匀,是为试样液。取试样液20mL放于400mL烧杯中,用水稀释至10

重量法分析磷酸的含量介绍

  亦称仲裁法,取试样5g(称准至0.0002g)放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盐酸,盖上表面皿,煮沸10min,冷却后转入500mL容量瓶中,加10mL盐酸,用水定容后,摇匀。取该溶液50mL放于5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定容后,摇匀,是为试样液。取试样液20mL放于400mL烧杯中,用水稀释至

磷酸的含量分析--容量法

按上述重量法测定手续进行至“冷却过程中转动3~4次”,以下操作按下述测定手续进行。用铺有滤纸、脱脂棉或纸浆的过滤器过滤,先将上层清液过滤,沉淀用倾泻法洗涤3~4次,每次约用水25~30mL,然后将沉淀转到过滤器上,继续用水洗涤至无酸性(取约20mL洗出液,加一滴混合指示剂和1滴0. 25mol/L的

容量法分析磷酸的含量介绍

  按上述重量法测定手续进行至“冷却过程中转动3~4次”,以下操作按下述测定手续进行。用铺有滤纸、脱脂棉或纸浆的过滤器过滤,先将上层清液过滤,沉淀用倾泻法洗涤3~4次,每次约用水25~30mL,然后将沉淀转到过滤器上,继续用水洗涤至无酸性(取约20mL洗出液,加一滴混合指示剂和1滴0. 25mol/

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碱标准溶液是氢氧化钠,有时也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钡,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6或草酸H2C2O4·2H2O:   OH﹣+HC8H4O6﹣→C8H4O6﹣+H2O   如果酸、碱不太弱,就可以在水溶液中用酸、碱标准溶液滴定。离解常数[1]Ka和Kb是酸和碱的强度标志。

磷酸的含量分析

GB 3149—92方法  混合指示剂 取0.1%百里酚蓝溶液3份(V)和0.1%酚酞溶液2份(V),混合均匀。1、重量法亦称仲裁法,取试样5g(称准至0.0002g)放于100ml烧杯中,加10ml盐酸,盖上表面皿,煮沸10min,冷却后转入500ml容量瓶中,加10ml盐酸,用水定容后,摇匀。取

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碱标准溶液是氢氧化钠,有时也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钡,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6或草酸H2C2O4·2H2O:   OH﹣+HC8H4O6﹣→C8H4O6﹣+H2O   如果酸、碱不太弱,就可以在水溶液中用酸、碱标准溶液滴定。离解常数[1]Ka和Kb是酸和碱的强度标志。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由于重量分析法是直接用分析天平对物质进行称量来测定物质的含量,因此,对含量高的成分,即常量成分的测定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一些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硅、磷、硫等)在样品中通常是常量成分,因此,常用重量分析法进行测定。一些常见的金属元素(如铁、钙、镁等)在样品中也通常是常量成分,因此,也常用重量分析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由于重量分析法是直接用分析天平对物质进行称量来测定物质的含量,因此,对含量高的成分,即常量成分的测定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一些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硅、磷、硫等)在样品中通常是常量成分,因此,常用重量分析法进行测定。一些常见的金属元素(如铁、钙、镁等)在样品中也通常是常量成分,因此,也常用重量分析

重量法

一、定义     根据单质或化合物的重量,计算出在供试品中的含量的定量方法称为重量法 二、原理     采用不同方法分离出供试品中的被测成分,称取重量,以计算其含量。按分离方法不同,重量分析分为沉淀重量法、挥发重量法和提取重量法。 三、沉淀重量法 (一)原理     被测成分与试剂作用,生成组成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