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酒精性肝硬化的病理生理

长期过度饮酒,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在病理上表现为三步曲: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者常有重叠存在。一般而言,平均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才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阅读全文

酒精性肝硬化的病理生理

  长期过度饮酒,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在病理上表现为三步曲: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者常有重叠存在。一般而言,平均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才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硬化发生机制有:1、肝脏损伤:饮酒可导致肝超微结构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免疫反应紊乱:乙醇可激活淋巴细胞,增加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增加内毒素的致肝损伤毒性;酒精性肝炎时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TL)等细胞因子增加;乙醇及代谢产物对免疫调节作用有直接影响,可使免疫

酒精性肝病的病理改变

  酒精性肝病在病理上表现为三部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且三者常有重叠存在。酒精性肝炎的组织学特点为急性或慢性肝脏炎性病变,有肝细胞空泡样变性、坏死、乙醇性透明小体(Mallory小体)、小叶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胆汁淤积。终末肝微静脉周围纤维化或硬化性玻璃样坏死可发生在

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原因

  长期过量饮酒,特别是饮用高度数的酒,就会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与饮酒者的饮酒方式、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及是否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一次大量饮酒较分次少量饮酒的危害性大,每日饮酒比间断饮酒的危害性大。饮酒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营养不良

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1. 代偿期(一般属Child-Pugh A级):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影像学、生化学或血液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

酒精性肝硬化的并发症

  1) 感染:以原发性腹膜炎最常见。发生率约3~10%,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腹水为渗出液,末梢血象增高。  2) 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源性胃肠道黏膜溃疡出血。  3) 肝性脑病:在肝硬化基础上,病人摄入蛋白过量、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均可诱发肝性脑病。  4) 肝肾综合

酒精性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

  1. X光检查:食道胃底钡剂造影,可见食道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2. 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酒精性肝硬化早期,肝脏假小叶形成的再生结节较小,周围的纤维束较狭窄而整齐,B型超声检查各径线测值常增大,肝内回声密集增强,稍增粗,与其他慢性肝病不易区别。随着病程进展,肝细胞大

酒精性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2. 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下降。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例失调。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  

结节性肝硬化的病理特征

  根据病理形态,早期肝硬化 肝大小正常,质稍硬。主要特点是纤维增生活跃,形成大小不一的纤维束,但再生结节不均匀,仅少数假小叶形成。  晚期肝硬化 肝体积缩小,表面不平,质硬。纤维隔充满,有较大的多小叶性再生结节形成,肝细胞辐射状排列的小叶不复可见,假小叶广布肝实质。  小结节型肝硬化:其特点为结节

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病理

  慢性酗酒是最常见的脂肪肝病因,如果饮酒量(纯酒精)80~160g/d,则其发生率增长5~25倍;若每天进300g纯酒精,8天后就可出现脂肪肝。  长期的过度饮酒,通过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