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心源性休克的常规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相对密度(比重)由初期偏高转低而固定在1.010~1.012,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血肌酐比值常降至10,尿渗透压降低,使尿/血渗透压之比<1.5,尿/血尿素比值<15,尿钠可增高。......阅读全文

心源性休克的常规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

心源性休克的X线检查

  特别是计波摄影和选择性心室造影,对心肌梗死的病情估计有一定帮助,紧急冠状动脉造影不仅对确定心肌梗死相关冠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也为溶栓疗法,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术和冠脉搭桥术提供资料。此外,床边X线胸片检查也可发现有无肺充血、肺水肿征象,以评价心功能状态,对鉴别诊断如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和

心源性休克的血清酶学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均明显增高,尤以后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100%和99%,其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判断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休克晚期

心源性休克微循环灌注情况的检查

  临床上常用的指标有:  (1)皮肤与肛门的温差 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而肛门温度不下降甚至增高,使两者温差增大,分别测定皮肤和肛门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低0.5℃左右,当温差>1.5℃,则往往表示休克严重;当其大于3℃时,表示微循环已处于衰竭状态。  (2)眼底及甲皱检查 眼底检

心源性休克的心电图及心向量图检查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有帮助,典型者常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必须指出,有20%~30%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无病理性Q波(无Q波心肌梗死),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清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一般认为,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80%左右,

心源性休克的基本介绍

  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心源性休克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由于心脏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输出量而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引起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

心源性休克的分类简介

  按休克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休克。  (1)轻度休克 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干、出汗、心率>100次/分钟、脉速有力、四肢尚温暖,但肢体稍发绀、发凉,收缩压≥80mmHg(10.64kPa)、尿量略减、脉压

如何诊断心源性休克?

  1.严重的基础心脏病(广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填塞、心律失常、机械瓣失灵等)。  2.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低血压、少尿、意识改变等)。  3.经积极扩容治疗后,低血压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4.血流动力学指标符合以下典型特征  (1)平均动脉压

心源性休克药物治疗休克的若干进展

  近年来,新型抗休克药物不断问世,加上对休克认识的深入,对某些药物的抗休克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1)纳洛酮 许多神经肽在介导多种休克状态的心血管反应中起作用。休克时血中β-内啡肽水平增高,它通过中枢的阿片受体抑制心血管功能,使血压下降;而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阻滞药,故可逆转休克状态。  (2)1,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一旦确立,其基本治疗原则如下:  (1)绝对卧床休息 立即吸氧,有效止痛,尽快建立静脉给药通道,尽可能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积极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治疗。  (2)扩充血容量 如有低血容量状态,先扩充血容量。若合并代谢性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