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多线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

1881年E.G.巴尔比安尼首先在双翅目摇蚊(Chironomus)幼虫的唾腺细胞中观察到多线染色体,但未引起注意。1933年在遗传学成就的影响下T.S.佩因特在果蝇唾腺,E.海茨和H.鲍尔等在毛蚊属(Bibio)再次看到这种染色体后,人们才予重视。此后在昆虫的多种组织如肠、气管、脂肪体细胞和马尔皮基氏管上皮细胞内以及在其他动植物的一些高度特化细胞如某些原生动物及附子属(Aconitum)植物的反足细胞里也发现了这种巨大染色体。用显微镜观察多线染色体,只须把腺体等材料放在一滴固定剂和染色剂的混合液中用玻片压破腺体细胞核,即可看到多线染色体分散出来。多线染色体上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横带,一个带含有多个基因。带的数目、大小、位置随不同的多线染色体而不同,因此可以据此鉴别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的带型在光镜下可见。多线染色体上还可见膨胀而成的小泡,即疏松区。疏松区是紧密缠绕的DNA分子松开,即基因正在活动的部分,故疏松区总能检测到RNA。......阅读全文

多线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

1881年E.G.巴尔比安尼首先在双翅目摇蚊(Chironomus)幼虫的唾腺细胞中观察到多线染色体,但未引起注意。1933年在遗传学成就的影响下T.S.佩因特在果蝇唾腺,E.海茨和H.鲍尔等在毛蚊属(Bibio)再次看到这种染色体后,人们才予重视。此后在昆虫的多种组织如肠、气管、脂肪体细胞和马尔皮

多线染色体的定义

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是一种缆状的巨大染色体,见于某些生物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里的某些细胞中。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多线染色体的形态

各染色单体上的染色粒(见灯刷染色体)并行排列,构成多线染色体的带,带与带之间则称为间带。多线染色体的这种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也能在多线染色体上用原位分子杂交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就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有用材料。核内DNA多次复制产生的子染色体平行排列,且体细

多线染色体的生物特点

多线染色体不是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进入有丝分裂,而是不断生长,继续复制,而且新的复制体总是沿其全长整齐地与原来的染色体并列着的,因而染色体就生长得极其庞大。例如,在果蝇唾腺细胞中每一个多线染色体都是经过大约9个循环的复制产生的,所以每条多线染色体至少包含了500-1000条单染色体(DNA纤丝),某些昆

多线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并行排列的染色质纤维多线染色体是DNA多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染色体整齐排列,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它所在的细胞在此过程中处于永久间期阶段,不分裂,因而随着复制的不断进行,核体积不断增加,多线化细胞的体积也相应增大。同种动物的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动物的相同组织的多线化程度各不相同。例如摇蚊马尔皮基氏管细胞

多线染色体胀泡的定义

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或某些化学物质的诱发下,多线染色体的某些带纹变得疏松膨大而形成胀泡。在这里DNA解旋呈开放环,RNA的合成很活跃;核糖体排列成多聚核糖体长链,多肽链的长度有一个梯度,甚至还可观察到从巴尔比安尼环上新合成的蛋白质分泌颗粒。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寿命与染色体终端存在联系

  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医疗机构凯泽集团(以下简称“KP”)的研究人员近日收集了10万名美国加州北部人口的基因与医学数据,发现人类死亡率与染色体终端存在有趣的联系。   在本周举办的美国人类遗传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的年度大会上,他们公布了

染色体的发现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Fleming·w)把细胞核中的丝状和粒状的物质,用染料染红,观察发现这些物质平时散漫地分布在细胞核中,当细胞分裂时,散漫的染色物体便浓缩,形成一定数目和一定形状的条状物,到分裂完成时,条状物又疏松为散漫状。  1883年美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沃尔特·萨顿提出了遗传

夫琅和费谱线的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1787~1826),也独立地采用了狭缝,在研究玻璃对各种颜色光发折射率时偶然发现了灯光光谱中的橙色双线;  1814年,发现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暗线;  1822年,夫琅和费用钻石刻刀在玻璃上刻划细线的方法制成了衍射光栅。夫琅和费是第一位用衍射光栅测量波长的科学家,被誉为光谱

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染色体变异

  11月5日,国际顶尖精神病学杂志《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以“原创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儿童孤独症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成功在 1号染色体位置发现了和孤独症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并鉴定了几个可能的易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