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揭螨虫进化过程有助防治过敏

中新网6月17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日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揭开“无气门螨”的进化过程,为“螨过敏”的诊断和干预奠定了基因组学基础,有助加强防治螨过敏。研究结果已在著名国际进化生物学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 家居尘螨和仓储螨这两种非寄生螨虫,在人类生活环境中较为常见,亦是导致人类过敏的主要物种。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助理教授梁诗彦指,螨过敏的常见反应包括鼻痒、打喷嚏、鼻塞和夜晚出现较严重的咳嗽。若患者摄入被螨虫污染的食物,会出现呼吸急速、喉咙肿胀、晕眩,甚至是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她另指,仓储螨会在储存不当的食物粉末中出现,尘螨则依附于家居床褥及毛绒玩具,疥螨引致的疥疮更会在挤逼的环境下迅速传播。 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徐国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利用六个优质基因组对无气门螨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无气门螨在不同进化过程中,通过广......阅读全文

螨虫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大小为0.3~0.5×0.25~0.4mm;雄螨为0.2~0.3×0.15~0.2mm。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适於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须肢分三节。无眼和气门。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棘,躯体后半部有几对

春季螨虫繁殖活跃 这样除螨虫!

   “三个月不晒被,百万螨虫陪你睡。”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是螨虫生长繁殖的好时机。最近持续的阴雨天气,让螨虫繁殖更为活跃。  科学家发现有皮肤病的人,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有12.8个螨虫,没有皮肤病的人每平方厘米0.7个。按普通人脸一般350平方厘米计算,如果你脸上没有痘痘,夜里约有245只螨虫在脸

螨虫的形态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大小为0.3~0.5×0.25~0.4mm;雄螨为0.2~0.3×0.15~0.2mm.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适於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须肢分三节。无眼和气门。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棘,躯体后半部有几

螨虫致病诊断

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引起发痒的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的过敏反应所

盐城三院崔玉宝组:螨虫过敏原最新研究成果发表

  2016年8月6日,欧洲过敏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官方杂志《Allergy》在线刊出联川生物合作老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崔玉宝博士为第一作者兼通迅作者的论文“Transcriptomic/proteomic identificati

螨虫的致病诊断

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虫体隐藏,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引起发痒的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的过敏反应所

螨虫的形态介绍

疥螨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大小为0.3~0.5×0.25~0.4mm;雄螨为0.2~0.3×0.15~0.2mm.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适於啮食宿主皮肤的角质层组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须肢分三节。无眼和气门。躯体背面有横形的波状横纹和成列的鳞片状皮

“好人”徐光宪:一生科研只为国

   初夏时节,北京大学红楼前的老槐树已经郁郁葱葱,未名湖湖面上已经被细细碎碎的柳絮洒满。只是,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再也不见了那位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喜欢读金庸、喜欢下围棋的老人。  4月28日上午,被公认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徐光宪去世。“先生是一个好人”,想

螨虫如何导致哮喘恶化

  螨虫是哮喘发病的重要诱因。日本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螨虫所含的蛋白酶会导致哮喘以及其他过敏症状恶化,并确认,如果无害的蛋白质与蛋白酶一起进入体内后,也会引发过敏症状。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出防止和治疗过敏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日本顺天堂大学副教授高井敏朗率领的研究小组,将木瓜的蛋白酶

历时11年: 徐荣祥“潜能再生细胞”终获发明专利权

  近日,中国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徐荣祥教授“潜能再生细胞”发明专利权。因“潜能再生细胞”意味着人类身体具有再生潜能,也意味着具有再生生命,对所有人类都是新生命,因此从2002年徐荣祥将“潜能再生细胞”公布于世至今,一直受到不少的争论,媒体也直接称“潜能再生细胞”的发明人徐荣祥为最受争议的科学家。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