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阅读全文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及检查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及鉴别诊断

  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  诊断鉴别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诊断

  中性粒细胞形态有助于早期诊断,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的存在常提示存在明显或亚临床炎症,中毒,创伤或肿瘤,当同时伴有发热或其他炎症而原因不明时应考虑到少见的感染,如结核或骨髓炎,当外周血中同时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时,基本可排除急性创伤和感染所致的可能,此时应考虑内分泌疾病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感染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脓现象,增多更为明显,甚至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此白细胞总数可达50×1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血也少见,分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及并发症

  症状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及症状

  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方法

1.准确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2.外周血、骨髓和大便中寻找寄生虫;3.骨髓穿剌检查;4.肝肾功能、有关的自身抗体、血清VitB12;5.胸部X线检查、心脏超声,有条件应作胸、腹CT。6.根据具体器官受累情况,决定是否需作组织活检。7.当疑有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则应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