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建立全球首个冰川微生物数据库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除南北极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现有冰川2万条以上,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及亚洲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储器,封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生物。 现在,中国科学家构建的全球首个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基因组及基因数据集(TG2G)正式出炉。这项被多位审稿人评价为“高度创新”的研究,北京时间6月27日晚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这是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澳大利亚和丹麦合作团队的成果,其中汇聚了青藏高原21条冰川30个门类物种的2500余万条基因信息,并系统论述了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填补了对冰川栖息地微生物群落测序知识的重大空白。”地球微生物组计划负责人之一、美国能源部......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冰芯库: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监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样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好比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记者跟随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走进青藏高原

科学家首次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它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也被称为“亚洲水塔”。近日,从事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们系统阐述了亚洲水塔失衡问题,在《自然-地球与环境论评》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

生态系统趋好-潜在风险增加-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

全球32位科学家跨国合作评估高山冰川水系统

  日前,全球32位科学家评估了地球78个基于高山冰川的水系统,并首次依据这些水系统对相邻低地社区的重要性,对这些水系统进行了排名,并评估了这些系统面对未来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脆弱性。这些水系统被称为“高山水塔”,通过冰川、积雪、湖泊和河流来储藏与运送水,为全球19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4)提供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作为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它被称为“亚洲水塔”。 6月7日,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立足“第三极”-破解气候变化之谜-——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亚洲水塔”岌岌可危

   日前,全球科学家评估了地球78个基于高山冰川的水系统,并首次依据这些水系统对于相邻低地社区的重要性,对这些水系统进行了排名,并评估了这些系统面对未来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脆弱性。这些水系统被称为“高山水塔”,通过冰川、积雪、湖泊和河流来储藏与运送水,为全球19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提供

中国将用新技术立体观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专项负责人姚檀栋日前透露,中国科学家将用覆盖地、空、天的最新技术,立体、综合地观测泛第三极的环境变化。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

院士专家解读“地球第三极”前沿科研

中新网成都7月15日电 (贺劭清 李云舒)“此次科考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编制了灾害分布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15日在成都表示,在气候暖化、地震活跃和人类活动加剧耦合作用下,高原灾害风险加剧,未来青藏高原灾害研究与防治应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科学主线,探索巨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大数据助力“第三极”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不仅孕育了亚洲几大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整理和共享,对于科学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称数据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汇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到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与阿里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长赵华标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遇见科学,遇见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40.shtm走进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破解青藏高原“岩石密码”、穿越跨越百万年的化石长廊......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公众科学开放日在北京、拉萨和青藏高原所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量化青藏高原碳平衡研究获进展

  碳在多圈层的积累和流动,受到学界关注。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是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多圈层体现最全的区域之一,独特的冰川、冻土、湖泊、河流和高寒湿地,为阐释陆表水体相关碳过程提供了理想场所。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藏生态环境创新团队联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形

国务院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白皮书说,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白皮书说,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

青藏高原冰川缩水严重后退200米

  30年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严重“缩水”。昨天,以“地球之极,挑战极限”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在讲坛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温度变化的关键地区,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区域的冰川外围往高海拔方向退缩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知多少

   青藏高原是全球山地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布特拉河、恒河及印度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区域的居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提供丰富水资源,因此,被誉为“亚洲水塔”。同时,青藏高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保护屏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成立

  近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宣告成立。三江源位处地球“第三极地”青藏高原腹地,区域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和海西5个自治州的21个县(市),总面积多达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三江源区既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又是世界上海拔

第二次青藏科考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张泉)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地质构造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刻揭示高原变化机理;围绕生物多样性、碳循环、高原人口健康等时代命题,持续提出发展建议;有力服务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记者从19日举行的青藏科考老中青科考专家对话座谈暨青年学术交流会上获悉,第二次青藏科考形成了

8830米!为何要在地球之巅建气象站

  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实时数据传回正常。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刷新了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架设高度纪录(原纪录为8300米,4月20日在珠峰北坡架设),获取的实测数据填补了珠峰极高海拔气

“老院士”给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提建议

  “这次一定要建一个综合资料信息平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参加过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特别有感触,“当时我从格尔木步行到拉萨,用了两个月时间,碰到没有资料的地方工作很难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国16个单位的23位院士,给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

全球首个冰川微生物数据库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除南北极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现有冰川2万条以上,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及亚洲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储器,封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生物。 现在,中国科学家构建的

中国科学家建立全球首个冰川微生物数据库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除南北极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现有冰川2万条以上,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及亚洲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储器,封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生物。   现在,中国科学家构建的全球首个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