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近5年植物科学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

7月19日,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首届植物科学前沿学术大会在南京开幕,主题为“植物科学与生态农业”。大会开幕式现场。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许智宏指出,随着时代变化和科学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将成为常态化。 当前,国家高度关注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许智宏鼓励新一代年轻植物科学家应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找到突破点,结合自身科研兴趣,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在科学之路上不断探索,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发挥好植物科学家应有的作用。 许智宏还倡议青年学者多参与科普工作,向公众普及植物学知识,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在大会报告中介绍,2018年至2021年间,我国植物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以水稻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新途径,生物多样......阅读全文

中国植物学会倡导植物科学研究助推国家绿色发展

   4月9日,中国植物学会在西安召开省级学会理事长联席会。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等12位学会副理事长、副秘书长,以及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植物学会理事长、秘书长等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协有关领导,以及中国科协科普部联络处负责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副

植物学实验——茎

【目的】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了解周皮的发生和组成,掌握单了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椴树茎1,2,3年 木槿茎徒手切片(二)周皮的发生和组成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小麦

植物学实验——茎(二)

【目的】掌握双子叶植物  茎的次生结构,了解周皮的发生和组成,掌握单了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内容】(一)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椴树茎1,2,3年木槿茎徒手切片(二)周皮的发生和组成天竺葵茎接骨木的皮孔(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小麦玉米茎的次生结构维管形成层的产生:束中形成层:原形成层转变而成 束

全球首个植物学奖“吴征镒”植物学奖在深圳颁发

  全球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吴征镒植物学奖,7月25日下午于正在此间举行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颁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洪德元获杰出贡献奖,奖金人民币50万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宏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连明分别获青年创新奖,奖金各人民币20万元。  洪德

植物学技术: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

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的裸露部分。它在培养条件下,①具有再生细胞壁,进行连续的细胞分裂并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②具有摄取外源大分子、细胞器,以及细菌,病毒的能力,因此是进行遗传操作,基因转移的好材料;③通过同种和异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可产生异核体,实现体细胞杂交,培育出新品种。 实验原理去

国家植物园:几代植物学家的梦想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相关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国家植物园的设立经过了长期推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学家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当前北京南北两座植物园的格局又是怎样形成的?如今国家植

Science窥探植物学神秘的黑匣

  对植物而言,扩张是细胞生长的唯一方式。不同于动物,植物细胞分裂只发生在根和茎顶端的微小区域,使得细胞扩张成为了植物增加高度的重要途径。   然而植物是如何利用一些基因、受体和激素在分子水平上来调控细胞生长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未被打开的黑匣子。现在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报告称,发现了控

溶酶体在植物学上的争议研究

  根据科学惯例,溶酶体一词仅适用于动物的囊状细胞器,液泡一词适用于植物、真菌和藻类(有些动物细胞也有液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植物细胞的发现开始挑战这一定义。人们发现植物液泡在结构和功能上比以前认为的要多样化得多。 一些液泡含有自己的水解酶,并表现出典型的溶酶体活性,即自噬。因此,这些液泡被

RNAi在植物学中的应用

Napoli等将1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置于1个强启动子后导人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试图加深花朵的紫颜色。结果部分花的颜色并非期待中的深紫色,而是形成了花斑状甚至白色,而且这种性状可以遗传。因为导入的基因和其同源的内源基因同时都被抑制,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共抑制(co-su

植物学技术:细胞伤口愈合实验

原理:细胞伤口愈合实验被研究者广泛应用和改进,用来研究各种实验条件比如基因敲除和化疗在细胞迁移和增殖中的作用。该实验操作简单,费用廉价,实验条件容易根据不同的目的改进。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单层培养细胞间制作划痕以产生愈伤区域,然后监控该伤口周围细胞的向划痕迁移的现象,即伤口愈合。改变细胞迁移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