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科考发现升温3摄氏度或将致高原植被退化

以近3年平均气温为基准,当气温升高3摄氏度时,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植被将出现覆盖度降低、物种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难以逆转的退化风险。这是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最新的实验结果,揭示出气温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生态的直接影响。 据介绍,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牵头组织的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中,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是重点内容之一。多年江源科考数据显示,青藏高原暖湿化特征变化明显,仅长江源地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的气温平均值增加了1.4摄氏度。 科考队员、长江科学院博士任斐鹏和队友孙宝洋博士通过“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模拟增温实验”观测发现,气候变暖导致江源地区植被变化明显,其中高寒草甸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及水土流失加剧等现象都与气温升高密不可分。 “模拟增温试验”是国际上观测不同增温状态下植物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式。这项实验通过在草地上安装不同高度......阅读全文

江源科考发现升温3摄氏度或将致高原植被退化

以近3年平均气温为基准,当气温升高3摄氏度时,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植被将出现覆盖度降低、物种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难以逆转的退化风险。这是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最新的实验结果,揭示出气温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生态的直接影响。 据介绍,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

江源科考探究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20.shtm ■新华社记者 莽莽江源,奥秘无穷。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近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长江源区开展科考。23名队员在跨越约4000公里的科考行程

江源科考首次记录长江南源“第六种鱼类”

  2023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24日在长江南源当曲展开科考。当日,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当曲采集到斯氏高原鳅样本,研究证实斯氏高原鳅是记录到的长江南源“第六种鱼类”,长江南源已知鱼类种类由5种增至6种。  麻利地套上下水裤,手持抄网沿着河畔打捞,没过多久,科考队员刘晗就捕获

草地退化导致的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问题存在区域差异

  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队员25日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展的一项模拟试验发现: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将导致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风险大幅增加,并呈现明显区域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源区水土流失差异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江源综合科考22日启动后,来自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考队员深入长江源区。每到一个科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课堂”

  “野外科考规范,首先要准确记录科考(采样)点名称、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对地层进行初步研判时,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样品,尝尝粗细、咸淡和是否沾舌头”“可以把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盖四种类型”……  连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持续在“世界屋脊”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多项高原生态保护科考成果

新华社西宁8月4日电(记者陈杰、顾玲)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水资源与水安全、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是记者4日从科技部、中科院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的。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源涵养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多项高原生态保护科考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水资源与水安全、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是记者4日从科技部、中科院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获悉的。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固碳与气候调节、科学教育与文化

从“登山科考”转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队带着科考队,现在是科考队带着登山队。”日前在科技部与中科院联合举办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指出,本次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

我国将再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时隔40多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于6月中旬开始,这次综合科考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数十年的生态变化。  据介绍,首期将对长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错源头区内最核心的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及相关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将运用无人

从“登山科考”向“科考登山”进军

5月4日,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迎来了13名科考队员。他们穿越冰雪,发起“冲顶”,成功在峰顶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并启动观测。科考队员成功开展珠峰峰顶综合科考工作(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这次登顶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多个科学领域的世界首次和全球之最,填

我国首次开展青藏高原芽胞杆菌科考

  记者今天从福建省农科院获悉,由我国科学家组成的资源微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国内首次完成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野外考察工作。所采集的1000多份野外样品近日陆续运抵福州,正进行菌株分离与科学鉴定,以期实现由我国独立自主建立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库,填补国内相关科学研究空白。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 坚持不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科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以下简称“云雀”)在青藏高原开展高海拔冰川与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实现了我国首次机器人化高海拔环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尤其是极高海拔区科考活动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人类难以开展工作

长江源湿地碳储量估算科考活动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3.shtm 本报西宁4月13日电(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见习记者李春剑)13日,长江源典型高寒湿地碳储量估算科学考察活动在青海西宁启动。据悉,本次科考活动将通过进一步了解长江源湿地水体、植被和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的水汽是如何传输的?西风和季风又是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这是今年39岁的高晶一直想要解开的难题。   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高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科考任务,担任“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

生态系统趋好-潜在风险增加-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

专访朴世龙院士:积极参与全球碳计划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题:发扬老一辈青藏科考精神,积极参与全球碳计划——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

凌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队开始冲顶

5月23日凌晨3时03分,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队一行11人从海拔8300米的科考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本次登顶科考队队长是边巴顿珠,扎西平措和普布次仁因身体原因在目前在6500米营地休息,另有三人在海拔8200米和海拔7790米营地接应。目前,珠峰海拔8000至9000米区域天气情况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国际合作科考队调研雅鲁藏布江演化过程

  6月20到29日,由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水系固体物质源-汇过程与演变”科考分队来到雅鲁藏布江西藏日喀则段,对相关河谷区域的地质演化、地貌、生态和环境演变进行调研,旨在聚焦雅鲁藏布江演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这一重要科学问题。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源头在日喀则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与论坛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到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与阿里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长赵华标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创造了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业

  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

连线中科院科考人员桑鹏:此次南极科考不同以往

           科研人员桑鹏在南极开展科考工作。受访者供图 “双龙奔腾探南极,雪地科考竖红旗。”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踏上南极科考征途,参与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12月13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连线正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科考任务的实验师桑鹏,获知现场

“北调996”科考船顺利完成首航科考试验

  近日,记者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获悉,“北调996”科考船日前顺利返航并安全靠泊母港南山港科考码头。这是该科考船入驻崖州湾科技城后首次执行南海科考试验任务。  “北调996”深远海装备综合试验船是国家“十二五”建设项目重要内容之一,由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为中船集团第七六〇研究所建造,是目前全

8830米!为何要在地球之巅建气象站

  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实时数据传回正常。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刷新了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架设高度纪录(原纪录为8300米,4月20日在珠峰北坡架设),获取的实测数据填补了珠峰极高海拔气

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启运赴高原进行综合测试

  6月21日下午,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高原实验启运仪式在东南大学举行。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副校长沈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常务副台长杨戟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出席了启运仪式。   沈炯主持启运仪式。东南大学空间研究院副院长郝英立代表项目组介绍项目研制情况。杨戟和易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