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阳的五大未解之谜!

上图 NASA“过渡区和日冕探索者”(TRACE)航天器上特殊仪器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太阳的日冕环。 上图 NASA“太阳和太阳圈探测器”拍摄的图像显示,2003年11月18日,太阳上发出创纪录的耀斑。 无垠太空,恒星之多如恒河沙数,太阳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颗。因为其与地球的距离适中,为人类提供了充足但不泛滥的能源,让人类得以生存,仰望星空,并深入研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 尽管太阳对人类如此重要,但人类对其内部力学和化学成分等的了解仍然有限。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在最近的报道中,列出了有关太阳的五大未解之谜。 为何日冕温度高于太阳表面 太阳最外层大气层(日冕)位于太阳表面上方,距热源更远,但温度是太阳表面的1000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笼罩在太阳头上的一层“神秘面纱”。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太阳物理学家杰森·杰基维茨说,太阳表面提供了足够多的能量,使日冕保持高温,但这种加热需要能量以某种方式沉积在日冕区......阅读全文

NASA“帕克”太阳探测器穿过日冕

  当地时间12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在新奥尔良举行的2021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秋季会议上宣布,在“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三年后,该探测器于2021年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成为首个“接触”太阳的航天器。  “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18

太阳磁波60年谜团终破解-为何日冕比太阳表面更热

  60多年来,对太阳的观测表明,当磁波离开太阳内部时,强度会增加,但其内在缘由一直是未解之谜。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日报道,现在,一个国际科研团队终于破解了这个谜团:太阳表面和外部日冕之间温度的显著变化,会创造出一些边界,有些边界具有反射性,可捕获波并使波显著增强。这一最新研究或有助于揭示日冕的

帕克探测器将“奔赴”太阳日冕层

  据美国太空网最新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2018年夏季发射一个太阳探测器,与太阳进行有史以来最亲密的“接触”,希望这款探测器能在“融化”之前,捕捉到有用的数据。  21日,美国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刷屏,天文爱好者们都知道,用裸眼直视太阳非常危险,即使太阳被月亮完全遮蔽的时候也是如此,

紫金山天文台报道太阳日冕大尺度冕环横向振荡的多波段观测结果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4/t20210409_4784260.shtml   波动和振荡是太阳日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极紫外波段观测到的冕环周期性往复运动通常被认为是横向(快模)扭曲振荡。横向扭曲振荡首次被TRACE卫星探测到。冕环振荡的开始时间通常与附近

美欧两探测器将揭秘日冕和太阳风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伊卡洛斯用蜡做成翅膀飞向太阳,结果因飞得过高,蜡被太阳融化跌落水中而丧生……这些故事至今仍在人们耳边流传。太阳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在人类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太阳风和带电粒子也会引发某些太空天气事件,干扰无线电通信、电网等。这些事件为何以及如何发生?对地球将产生何种影响?迄

美宇航局公布太阳爆发及日冕雨壮观影像(图)

日冕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上周,美国宇航局负责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以下简称SDO)项目的科学家公布了最令人吃惊的太阳影像,这些影像是此前任何人都未曾见到过的。现在,他们又公布了一段有关太阳爆发以及日冕雨的影像。   宇航局华盛顿总部的里卡・古哈萨库

穿过日冕-“帕克”探测器首次与太阳亲密接触

“帕克”太阳探测器艺术构想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5日电 (实习记者 张佳欣)综合外媒最新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在14日举行的2021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秋季会议上宣布,“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三年后,于今年4月28日,美国东部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日冕环”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志刚研究员、张东辉院士、杨学明院士合作,首次利用自主发展的目前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技术,观测到了化学反应散射中日冕环的现象,并结合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分析,首次揭示了该现象所隐藏的反应动力学机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N

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羲和”号等卫星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资料,研究了一个磁通量绳爆发过程,首次探测到冕环在膨胀上升期间伴随的垂直振荡,揭示了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新现象。该工作展示了极紫外波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将来空间望远镜科

云南天文台关于太阳爆发中日冕扰动的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谢小妍及其合作者,通过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模拟来探究太阳爆发过程中产生的扰动。他们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研究成

白光日冕仪首次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像

  2月27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和山东大学(威海)联合团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50mm白光日冕仪,观测到内日冕,并获得其白光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内日冕白光像(如图)。此次观测是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承担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鸿鹄专项”子课题“日冕仪临近空间搭载实验”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揭示太阳微爆发的特征和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21.shtm   随着观测能力的不断提高,太阳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微观爆发现象越来越成为科学家竞相追逐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些微爆发与困扰太阳物理界的日冕加热、高能粒子辐射、太阳风起源等重大科学问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揭示太阳微爆发的特征和机制

  随着观测能力的不断提高,太阳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微观爆发现象越来越成为科学家竞相追逐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些微爆发与困扰太阳物理界的日冕加热、高能粒子辐射、太阳风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密切相关,他们包括纳耀斑、微暗条爆发、日冕喷流以及最近引起热议的"营火"(campfires)现象等微小太阳爆发。最近由

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羲和”号等卫星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资料,研究了一个磁通量绳爆发过程,首次探测到冕环在膨胀上升期间伴随的垂直振荡,揭示了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新现象。该工作展示了极紫外波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将来空间望远镜科

日冕准周期波波列物理激发机制揭示

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传播的大尺度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波列现象,并揭示了其物理激发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学》上。 太阳大气中存在着不同模式的磁流体力学波。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是与耀斑紧密相关的一类特殊波动现象。开展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相关研究

“太阳海啸”,更多谜题尚待解开

地球上有海啸,太阳上也会有吗?太阳上没有液态水,也没有海洋,但有类似于地震的剧烈爆发现象,如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天体物理学家们认为,太阳大气中的剧烈爆发,即耀斑或日冕物质抛射,必定会扰动太阳大气,从而产生类似于地球海啸的太阳大气波动,并将其称为“太阳海啸”。近期,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教授郑瑞生与国

太阳环形耀斑及其相关活动研究获进展

  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中短时间内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环形耀斑(CRF:circular-ribbon flare)是TRACE太阳探测器于2009年发现的一种特殊耀斑,通常由一个圆形或椭圆形亮带和内部致密的亮带组成,具有特殊的磁拓扑结构。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则是与太阳耀斑爆发相

新疆天文台在M级边缘耀斑日冕磁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沈金花博士通过运用SDO/AIA紫外和RHESSI X射线观测数据,对2011年2月24日M 6.6级边缘耀斑的耀斑环和外围日冕磁环的动力学进行分析,首次区别了二者的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ApJ上。  研究发现,耀斑环是直接与耀斑爆发过程中磁重联过程相关。耀

揭秘太阳的五大未解之谜!

  上图 NASA“过渡区和日冕探索者”(TRACE)航天器上特殊仪器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太阳的日冕环。  上图 NASA“太阳和太阳圈探测器”拍摄的图像显示,2003年11月18日,太阳上发出创纪录的耀斑。  无垠太空,恒星之多如恒河沙数,太阳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颗。因为其与地球的距离适中,为人类提供了

天文学家眼中的日全食

   进入8月下旬,无数天文爱好者向往的日子即将来临。美国当地时间8月21日,宽度为112公里的日全食带将扫过美国北部的14个州,全食带地区的天空将暂时变得如同有满月的夜晚一般。这是时隔近40年后,日全食再度“光顾”美国本土。  这是让许多人向往的场景。而在天文学家眼里,它不仅仅是一场难得而又壮观的

科学家揭示太阳风日地之旅详细过程

  太阳风由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不断向太空抛射物质粒子流形成。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西南研究院利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环日立体摄影卫星(STEREO)数据,首次制作了清晰的太阳风视频图像,显示了一团木星大小的物质云所含的各种等离子和粒子,及其在行星际空间分布的形

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带来了什么?

  新华网南京7月21日电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将是一场难得的天象盛宴;对于天文学家而言,日全食则是天文观测的好机会。   日全食是最蔚为壮观的天象之一。最精彩的部分则是太阳被完全遮住时,一般能持续2至7分钟,

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耀斑前的日冕暗化现象

  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和极紫外波(EUV wave)是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张擎旻和团组首席研究员季海生、研究员宿英娜首次在耀斑发生前发现了日冕暗化现象。研究成果最近以Pre-flare coronal dimmings(《耀斑前的日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期快摸波列的形成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

描述日冕质量抛射的理论模型首次得以验证

  美国海军实验室科学家8日表示,借助双卫星组成的日地关系观测系统(STEREO),他们首次能够利用理论模型正确地解释太阳表面受磁力驱动而喷发的等离子体云团的运动。相关研究将在第52届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年会上公布。   太阳偶发性向外喷射万亿吨氢气的情形被称为日冕质量抛射。人们通过科学仪

太阳爆发事件能同时引起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和极紫外波动

  准周期快模磁声波(QFP wave)和极紫外波动(EUV wave)是太阳大气中常见的两种波动。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这些波动的驱动起源一直存在争议,研究人员认为可能分别存在来自耀斑脉冲和日冕物质抛射(CME)两种触发机制。现在,一般认为EUV波是由日冕物质抛射导致的,但对于QFP波的起源机制,一种

太阳表面出现神秘波浪-速度达每秒两千公里

太阳表面一角的图像所发现的震荡波详细图解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空间天文台太阳大气成像仪(AIA)捕捉到太阳表面出现的神秘波浪,时速达到每秒2000公里,后经过确认:这是一种在低日冕时出现的准周期震荡波,速度非常快,如果按这个速度抵达月球再返回,不仅比目前的速度快16倍,而且还有

人类首次“转录”太阳声波

  英国科研人员对太阳日冕层产生的声波实施“转录”,首次推出太阳“交响乐”。这项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太阳大气层活动,还有助于预测太阳耀斑爆发。首次“转录”  谢菲尔德大学太阳物理和空间等离子体研究中心首次把日冕环状磁场振荡转变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3年前,这一研究中心宣布,观察到太阳日冕

微型爆炸是日冕温度成因

  近日,《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阐述了太阳大气最外层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几千倍的一种可能原因。该研究在没有表现出喷发活动的太阳活动区上方探测到了非常热的太阳等离子体,表明存在纤耀斑。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比可见的太阳表面(光球层)温度高几百万开氏度。确定这种温度差异的产生机制,以及日冕

关于太阳,还有五大未解之谜

无垠太空,恒星之多如恒河沙数,太阳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颗。因为其与地球的距离适中,为人类提供了充足但不泛滥的能源,让人类得以生存,仰望星空,并深入研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 尽管太阳对人类如此重要,但人类对其内部力学和化学成分等的了解仍然有限。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在最近的报道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