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频繁的人类活动让濒危兽类急剧减少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当代物种消亡的主要推手。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员带领的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开展了人为干扰下哺乳动物夜间行为功能多样性丧失与变化等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正加剧濒危兽类局域丧失,国际期刊《保护生物学》和《全面环境科学》先后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由于不同生态类群多样性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总的物种丰富度难以反映物种保护状态和受威胁过程。 蒋学龙学科组长期致力于横断山区兽类多样性系统监测与保护研究,并建立了多个红外相机监测样地,评估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和人为压力。他们利用层次概率模型分析人类活动对不同生态类群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发现总的物种多样性随人类活动的增加而增加,但食肉类占比、个体平均体重和功能多样性却随人类活动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表明人类活动对动物体型大小产生过滤作用,并导致兽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丧失。 研究证实,相同区域内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生态效应......阅读全文

研究显示频繁的人类活动让濒危兽类急剧减少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当代物种消亡的主要推手。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员带领的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开展了人为干扰下哺乳动物夜间行为功能多样性丧失与变化等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正加剧濒危兽类局域丧失,国际期刊《保护生物学》和《全面环境科学》先后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由于不同生态类群

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美国宣布将有23种濒危物种灭绝

  中新网9月30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政府29日宣布,象牙喙啄木鸟(Ivory-billed woodpecker)等23种野生动物将被宣布灭绝,并将从濒危物种名单中移除。  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USFWS)表示:“对于今天提出的要从名单上除名的物种,(濒危物种法)的保护来得太晚了,大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致动物脑部变大

  人类不仅在改变气候、引发地震,此外,你知道,人类通常还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己的奇思妙想。人类的活动可能还在导致动物的脑部变大!喔,进化!   在8月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学家埃米莉·斯内尔-鲁德对1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的头盖骨进行了研究,以探究动物的大脑可能在以何种方式适应更

人类活动减少哺乳动物迁徙范围-许多动物放弃“野生方式”

  新的研究表明,像熊这样的动物,在具有公路、农场、城市和其他人类设施的地形中走的路程要短得多。图片来源:Adam Wajrak  一项新研究说,由于人类活动占据了太多空间——地球陆地表面的50%至70%,全球哺乳动物活动和迁移范围大幅缩小,几乎所有地区所有体型的陆生哺乳动物都受到影响。1月25日发

我国湿地10年减少339万公顷-人类活动是主因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他介绍,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与2003年完成的第一次调查比较,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参照

研究称人类精子数量正以惊人速度减少

这项西班牙研究表明,即使在年轻男人身上,精子浓度也以平均每年2%的比例下降。   北京时间1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的精子数量正以惊人速度减少,在10年里减少最多高达38%,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西班牙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年轻男人身上,精子浓度也以平均每年2%的比例下

研究证实睡眠不足将改变人类大脑活动

  英国《自然·通讯》8月23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剥夺人类睡眠确实会导致大脑连接发生变化。这种理论一直难以在人类身上测试,但是这次的新研究使用间接测量方法分析了大脑的连接变化。  昼夜节律可以使我们感知到地球自转所引发环境的改变,确保了我们的睡眠,但这一点并不能解释人类为何需要睡眠。理

《Nature》研究称-人类活动可致未来降雨增加30%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气候变化使飓风卡特里娜、厄玛和玛丽亚带来的降雨增加了4%—9%,最高可能导致未来的风暴源降雨增加30%。而《自然》发表的另一篇论文称:休斯顿的城市化使大型飓风洪水的风险上升了约21倍。综合而言,这些研究突出了人类活动对飓风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后果。图片来源

研究揭示泥河湾埋藏特点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中新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中国泥河湾盆地拥有众多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经典遗址,遗址在湖滨环境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扰动,制约了对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生存行为的客观解读,因而备受学界关注。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研究称太阳活动或在人类出生时影响其寿命

  据国外媒体报道,太阳有没有可能成为你的幸运星(或是霉运星)呢?几位挪威科学家于周三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研究报告,声称出生在太阳活动宁静期的人类要比太阳活动高峰期出生的人类平均多活五年之久。该研究团队将挪威1676至1878年间出生的人口统计数据与同时期观察太阳活动得到的相关数据叠加起来,得到了这

人类活动影响长江中游水文干旱研究获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强度正以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速率增大。人类活动对湖库流域水循环和水文极端事件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长江中游江河湖库纵横交叉,水系发达,地表水丰沛。该区域又是我国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近10多年来,长江中游水文情势变化显著,不仅是水量的趋势性变化,更伴

研究显示阿尔卑斯山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活动有关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大大提高了阿尔卑斯山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   研究称,统计数据显示,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

研究人员培育出濒危白犀牛囊胚-挽救濒危动物现希望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科学家利用辅助生殖技术,已能培育出濒临灭绝的北方白犀牛(NWR)和其近亲亚种的杂交胚胎。虽然此前研究人员曾对马等大型哺乳动物进行过体外受精,但这项研究是首个将犀牛胚胎在体外成功培养至囊胚期的例子。这一技术有望让濒危基因得以保留,大大提高了部分保存

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的模块式演化与分离研究获进展

   模块演化,是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个概念。  脊椎动物的前肢就是一个同源模块演化的例子,可以进化成翅膀、鳍或人类的手,但并不影响其它部分,如后肢的形态及功能。但是哺乳动物的下颌和听骨,似乎并不走“寻常路”。  12月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1.24亿年前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

昆虫正在减少-而人类并不清楚

   生境千万处,保护第一条,昆虫大灭绝,人类两行泪......  近日,“小不点”昆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刊发了一篇关于全球范围内昆虫减少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综述报告。英国《卫报》报道称,全球昆虫或在100年内灭绝,将导致生态灾难。  昆虫减少正发生“复苏”变难 

昆虫正在减少-而人类并不清楚

   生境千万处,保护第一条,昆虫大灭绝,人类两行泪......  近日,“小不点”昆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刊发了一篇关于全球范围内昆虫减少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综述报告。英国《卫报》报道称,全球昆虫或在100年内灭绝,将导致生态灾难。  昆虫减少正发生“复苏”变难 

9万人研究显示:人类身体活动的变化部分由基因决定

  对于运动达人而言,保持有益健康的运动时长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对于一些不是那么擅长运动的人来说,经过专业的训练,仿佛也能达到高于正常人的运动能力。  所以,运动能力,到底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培养?  近日,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我们运动、睡觉以及坐着的时间部分取决于基因。  在最新一项研究中,

研究揭示东亚早期人类活动对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因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并产生环境效应的时间和程度尚不清楚,尤其是史前人类活动活跃的东亚地区。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隆浩课题组对东亚61个湖泊流域的树木花粉进行集成(图1),并结合环境考古资料探讨了东亚早期人类活

濒危植物平当树花开研究所-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保护

  9月中旬,一株不起眼的小乔木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开出了娇俏的白色花束。这株乔木的身份和来源可不简单——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平当树。   平当树是我国特有种,属锦葵科平当树属的落叶小乔木,文献记载产于四川和云南,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显得非常

魏辅文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39.shtm 5月6日,江西农业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更新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魏辅文,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

新的研究为濒危物种带来了希望

这项研究研究了一种名为八哥的稀有鸟类(Leucopsar rothschildi),其中有不到50只生活在野外.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RU)的瑞秋·米勒博士和来自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事们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了22只被捕获的八哥鸟对新物体和食物类型的反应,以及它们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研究人

中耳演化新模式?在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中寻找答案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有关早期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过报道发现于辽宁凌源的早白垩世多瘤齿兽类新属种——盖氏热河俊兽(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种新的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模式。 

人类烤面包比农业活动还早4000年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16日说,他们发现了人类烤面包迄今最古老的证据,比人类最早的农业活动还早至少4000年。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显示,考古学家在约旦东北部的纳吐夫狩猎采集点遗址发现了1.44万年前人类烤制面包的烧焦残迹。此前,人类烤面包的最早证据来自土耳其一个有9100年历

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

  海南双池玛珥湖处于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区,可以很好地响应于热带辐合带(ITCZ)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的变化。目前,对于中国南部热带雨林如何响应于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以及中国南部的农业和栽培历史尚无清晰解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

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路线

  人类对地球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几乎每一天都有一两个关于人类从事非法动植物贸易或者伐木等经济活动,导致全球气候或者其他物种受到影响的新闻报道。  我们对地球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期应该被称为"人类世"。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在地质记录上都是可见

原来,这只小兽耳朵有大“玄机”

  在人体中,中耳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家伙,也许只有发炎了才会引起你的注意。但它却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北京时间11月28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海冰、研究员王元青,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的一项有关

最新研究:人类活动导致部分地区海洋中汞水平大幅增加

  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地球科学论文显示,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地区海洋中汞水平已经变成了原先的三倍还不止,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汞都位于1000米或者更浅的海域。这项新研究基于观测,对人类活动给全球海洋带来的汞含量进行了预测,有助于了解无机汞转换为有毒甲基汞这一人类目前还知之甚少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哺乳动物种群衰退及局地灭绝

  近现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物种灭绝速度明显加快。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定量研究依然很少,特别是难以区分人为或气候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往往是高度相关的。为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收集长时期跨度的动物种群时空动态数据和建立研究种群衰退与灭

史前以来的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驱动因素

  绿孔雀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全球性濒危”等级。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至爪哇的广大区域,后经历剧烈的种群收缩,目前仅片段化分布于云南及东南亚的局部区域。绿孔雀种群衰退过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

新疆生地所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疏叶骆驼刺再生长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剧增,干扰对生物个体、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理逐渐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植物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类干扰的反应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种干扰事件如放牧、火烧、风沙、砍伐和刈割对植被的作用都是干扰的生态作用研究的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