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

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1)整合素家族 整合素家族都是由α、β两条链(或称亚单位)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至少有14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因而分子众多,以β亚单位可将整合素家族分为8个组。组织分布十分广泛,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也往往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某些整合素的表达有显著的细胞类型特异性。整合素分子的表达水平可随细胞分化和生长状态发生改变。 (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和其它生物学系统中,许多参与抗原识别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具有与Ig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1个或多个IgV样或C样结构域。这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识别功能多样的分子称之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中IgSF识别的配体多为IgSF分子和整合素家族分。 (3)选择素家族 选择素为Ⅰ型膜分子,其胞膜......阅读全文

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

  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1)整合素家族  整合素家族都是由α、β两条链(或称亚单位)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至少有14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因而分子众多,以β亚单位可将整合素家族分为8个

细胞粘附分子的介绍

  细胞粘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粘附,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

细胞粘附分子的功能

  粘附分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例如:  (1)在免疫细胞相互识别中传递辅助活化信号  免疫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的同时,还必须有辅助受体接受辅助活化信号才能被活化。辅助受体的种类很多,最为常见的是T细胞上的粘附分子和与之结合的抗原提呈细胞上相应的粘附分子:CD4/MHⅡ类分子、CD8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检测

放射免疫测定法通常用抗细胞粘附分子抗体包被载体,加受检样品后,继加相应单克隆抗体和同位素标记的二抗作非竞争性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2.免疫荧光测定法除常规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外,有条件的实验室,用不同激发波长的荧光素着染色受检细胞,在FACS仪上可同时检测有两种不同的细胞粘附分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分化群(CD)概念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分化群(CD)。  2.参与T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主要包括CD2、CD3、CD4、CD5、CD8、CD28、CD152(CTLA-4)

粘附分子介绍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大都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粘附分子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热点研究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又称CD31抗原,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30kDa左右I型跨膜糖蛋白,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粘附分子中的一种, 可在内皮细胞、循环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细胞及T细胞亚群表面表达,是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关键因子,科研人员对其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已进行了较为深

大鼠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ELISA检测法

大鼠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ELISA试剂盒  (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其它生物体液内)   原理 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 ABC-ELISA法。用抗大鼠 sICAM-1 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 sICAM-1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大鼠sICAM-1,形

细胞疗法的细胞分类

   【DC细胞】  即树突状细胞,发现于1973年。它是机体中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DC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激发抵御癌症侵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大量体外活化培养负载肿瘤抗原的DC细胞,在细胞数量达到规模化后回输给病人,

细胞疗法的细胞分类

【DC细胞】  即树突状细胞,发现于1973年。它是机体中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DC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激发抵御癌症侵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大量体外活化培养负载肿瘤抗原的DC细胞,在细胞数量达到规模化后回输给病人,可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