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评估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崩致灾可能性较小

中新网成都9月11日电 (记者 贺劭清)“被直升机营救前,我们在贡嘎山上的科研人员拍下了海螺沟冰川冰瀑布发生冰崩的场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刘巧1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看来,海螺沟冰川在泸定地震期间的冰崩规模并不大,冰瀑布下方较长范围的平坦冰舌区域对崩塌下来的冰雪物质运动具有较好的缓冲,初步评估冰崩致灾或进一步形成灾害链的可能性较小。 据了解,贡嘎山地区共有现代冰川74条,冰川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横断山系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的海洋型冰川作用区,也是全球中低纬地区最活跃的山地冰川之一。为寻找大自然演替的秘密,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在贡嘎山丛林之中设置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近40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试验站交替接力,像“哨兵”一般捕捉高山气候、冰川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点滴变化。 在试验站工作了17年的刘巧介绍,贡嘎山主峰周围发育了包括海螺沟冰川、磨子沟......阅读全文

初步评估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崩致灾可能性较小

中新网成都9月11日电 (记者 贺劭清)“被直升机营救前,我们在贡嘎山上的科研人员拍下了海螺沟冰川冰瀑布发生冰崩的场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刘巧1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看来,海螺沟冰川在泸定地震期间的冰崩规模并不大,冰瀑布下方较长范

泸定地震致贡嘎山主峰东侧冰川形变显著

记者13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雷达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贡嘎山主峰东侧海螺沟、磨子沟、燕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及其后缘山体均监测到较显著形变信号,主峰西侧冰川受地震影响相对较小。 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贡嘎山海螺

青藏高原所贡嘎山海螺沟全新世冰川前进与气候研究进展

  冰川前进和后退所留下的地貌特征为重建古冰川规模大小以及推测当时的古气候信息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地貌的年代学研究上,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可以为古冰川的定量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古冰川的模拟模型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定量重建古冰川以及从冰川地貌本身直接推断冰期古气候的

王根绪:在高寒山地邂逅惊喜

  爬冰川、测冻土,贡嘎山坚守十多年  隆冬时节,贡嘎山深处,一片茫茫白雪。积雪重压之下,一棵棵冷杉依然挺立,十分引人注目。  这片树林,并非高山上唯一的坚守者。携带仪器在严寒中开展观测活动的几位科学家,每向前挪动一步,积雪都会没过脚踝。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领队的是站长王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分析:冰川跃动导致西藏阿里冰崩

  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冰川跃动导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发生冰崩。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介绍,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此次冰崩范围约10平方公里,长6.3公里,最宽处约2.6公里,是国内有观测记录以来由冰

科学家揭示早期成土过程中土壤有机磷的形态转化过程

  随着成土作用的进行,土壤中的原生矿物磷含量因风化作用逐渐降低,有机磷则逐渐积累,成为生态系统有效磷的一个重要来源。土壤中的有机磷以多种形态存在,不同形态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差异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机磷的形态组成、转化及其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生物地

冰冻圈告急灾害增多-它们终成“丑样子”

  2018年夏天,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尽管把一个地点的最高温度当作平均温度来认知是不科学的,但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小故事”,还是着实吓了人一跳。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疆连续在阿克苏温宿县和哈密出现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森林野火频发或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不稳定性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一项最新成果表明,近期森林火灾等野火频发可能会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的不稳定性。卫星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地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春季发生,森林火灾产生的烟尘气溶胶包含大量吸收性碳质气溶胶成分,在大气环流携带下能够被传输至喜马拉

阿尔卑斯山发生“冰崩”-气候变化是主因?

  7月3日,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脉马尔莫拉达山区一座高山冰川发生崩塌(以下简称冰崩),截至记者发稿前,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伤和失踪。有专家指出,此次事故原因可能与近日意大利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有关。  据了解,马尔莫拉达山主峰海拔3343米,正常年份山顶温度一直在零摄氏度以下,但近日该山所处的威尼

研究人员揭示青藏高原冰崩灾害危险性评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发生冰崩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冰崩事件往往发生在西藏人烟稀少地区,冰崩发生后,快速获取冰崩运动过程的定量数据相对困难,而这对灾害进行快速预判和抢险救灾具有指导意义。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团队取得相关进展。  2016年7月1

冰崩灾害快速预判和风险预测研究获进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发生冰崩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冰崩事件往往发生在西藏人烟稀少地区,冰崩发生后,快速获取冰崩运动过程的定量数据相对困难,而这对灾害进行快速预判和抢险救灾具有指导意义。近日,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研究团队取得相关研究进展,成果发表于

海螺沟食物中毒原因查明

  据新华社电14日,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明珠花园酒店“10・8”食物中毒事故是因管理不善,酒店厨房员工将亚硝酸钠误当食盐使用所致。  调查  事发前厨工全更换  甘孜藏族自治州公安局海螺沟景区分局局长李忠明在发布会上通报,经调查,明珠花园酒店今年2月在成都购得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研究发现早期成土过程土壤有机磷形态如何转化

随着成土作用的进行,土壤中的原生矿物磷含量因风化作用逐渐降低,有机磷则逐渐积累,成为生态系统有效磷的一个重要来源。土壤中的有机磷以多种形态存在,不同形态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差异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机磷的形态组成、转化及其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生物地球化

研究发现早期成土过程土壤有机磷形态如何转化

  随着成土作用的进行,土壤中的原生矿物磷含量因风化作用逐渐降低,有机磷则逐渐积累,成为生态系统有效磷的一个重要来源。土壤中的有机磷以多种形态存在,不同形态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差异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机磷的形态组成、转化及其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生物地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末日冰川”冰架5年内可能崩塌

  在南极洲脆弱的思韦茨冰川脚下,一场令人担忧的崩塌已经开始。  有“末日冰川”之称的思韦茨冰川面积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相当,它滑入海洋,形成一个45公里宽的浮动冰架。近日,科学家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一次会议上报告说,由于表面和底面撕裂,这个冰川冰架很可能在未来5年左右裂开。  破坏来临的最显著迹象是一组

无人船无人机加持-再探“地球第三极”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称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6月17日,江湖源综合科考队从拉萨启程,标志着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时隔40余年后,我国再次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综合科考协调组组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

海螺沟食物中毒调查:酒店误将亚硝酸钠当食盐用

  记者14日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明珠花园酒店“10・8”食物中毒事故是因管理不善,酒店厨房员工将亚硝酸钠误当食盐使用所致。  甘孜州公安局海螺沟景区分局局长李忠明在发布会上通报,经调查,明珠花园酒店今年2月在成都购得5袋亚硝酸

有这么一群青年科学家,他们在世界屋脊一见如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4.shtm 编者按: 在青藏高原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孕育了山峰、冰川、江河、湖泊、草原等独特“生命”。一直以来,青藏高原相关研究都是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任务。一代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获进展

  磷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作为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山地因其独特的地貌、地质、气候等因素,其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健康稳定越来越受到磷的生物有效供给的限制和影响。山地系统磷生物有效供给取决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目前对山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仍处于初始阶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生态系统趋好-潜在风险增加-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

中国西部冰川雪冰中汞的时空分布取得进展

  汞是常温下唯一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高毒性、生物富集放大和长距离传输等特征。汞在大气中的形态复杂且存在相互转化,大气汞在沉降入雪盖后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影响着汞的归宿和环境效应。理解汞在不同地区的沉降和转化规律是认识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基础,而在我国广阔的西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Prietzel-Joerg教授访问成都山地所

Prietzel Joerg教授作报告  7月10日至7月16日,应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环境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吴艳宏研究员邀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生态和生态系统管理系Prietzel Joerg教授访问了成都山地所及贡嘎山高山森林生态站。  在贡嘎山站考察期间,P

假如格陵兰冰盖永远消逝-地球海平面将升高7米

  今日视点   地球上现存的两个大陆冰盖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约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97%,总冰量的9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规模仅次于南极洲的格陵兰冰盖,距离寒冷的极地要远得多,冰盖南端几乎与苏格兰东北部设德兰群岛处于同一纬度,所以更为脆弱。   近几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

复杂冰洋交互对南极思韦茨冰川的未来至为关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3945.shtm 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两篇气候变化论文,研究人员提出了可能影响思韦茨冰川崩塌的潜在因素,而思韦茨冰川崩塌可能会让全球海平面升高超

研究揭示喜马拉雅冰湖接触冰川质量损失被低估

  数字高程模型(DEM)被广泛用于估算全球冰川质量损失。传统的基于DEM的大地测量法只能观测到冰川表面和水面,无法揭示发生在冰前湖泊水面以下的冰川质量损失。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冰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与退缩,与冰川相连的冰湖迅速扩张。前人研究更多聚焦冰湖面积和水量变化以及由

南极洲“末日冰川”关键冰架或在5年内坍塌

  13日,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科学家警告说,南极洲西部最大的冰川之一——思韦茨冰川正在融化,支撑其的关键冰架可能会在三到五年内崩塌,这将导致2100年前海平面上升,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威胁。  思韦茨冰川是地球上最宽的冰川,跨度约120公里,它被称为“末日冰川”,因为它的崩塌可能会导致南极洲冰川的崩塌。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过程中磷风化速率与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主要养分元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碳和氮主要来自大气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最终、唯一来源为含P矿物的风化。然而,先前的研究多侧重于研究P生物有效性和形态转化,缺乏对P风化速率的定量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艳宏带领“山地生物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