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机动车采暖餐饮排放北京强霾贡献超50%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组3日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过程。机动车、采暖和餐饮排放对北京强霾污染的“贡献”超50%。 “就北京而言,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油气挥发和局地烹饪排放近年来有快速上升趋势,应加紧控制,工业和地面扬尘应进一步改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 他说,京津冀区域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中科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监测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其中第五次污染过程中PM2.5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的时间超过50小时。 专家对污染物成分分析后认为,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阅读全文

京津冀PM2.5等污染物环比上升

  昨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11月京津冀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分别是沈阳、邢台、保定、石家庄、哈尔滨、长春、廊坊、唐山、济南和衡水。   今年的11月份,是我省历史上雾霾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11月,那么,在这

京津冀污染水平上升 “桑拿天”蒸高污染物浓度

  昨天(7月4日),环保部通报称,截至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传输通道城市PM2.5浓度呈逐月下降态势,北京市3至6月,逐月PM2.5浓度均较历史同期值最低。但近期监测数据显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水平有所上升。环保部专家组介绍,“桑拿天”、机动车、区域传输等因素推高近期

京津冀鲁晋高速ETC将联网 可减少污染物排放

  很多司机对ETC并不陌生,装有ETC电子标签的车辆通过高速路收费站时,直接走ETC通道可实现不停车收费。昨天,记者从首发集团了解到,北京、天津、河北的高速公路两年前已实现ETC联网,下月底,又有山东、山西两省将加入ETC电子收费系统,构建全国第二大ETC联网区域。实际上,ETC提供的

京津冀污染物削减量指标确定 河北减排任务最重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提出“到2017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的目标,并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指标逐项分配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及区域内央企,其中,河北省承担的减排任务最重。

污染物排放难逃仪器监测 专家详解京津冀重污染成因

  自3月2日凌晨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转差,大范围出现重污染天气。截至3月2日12时,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中唐山为严重污染,廊坊、秦皇岛、天津和北京为重度污染,周边省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出现。  此次京津冀重污染过程的成因、主要来源有什么?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应该采取什么后

京津冀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霾天气将持续

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  中央气象台消息,29日06时发布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京津冀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将达到4~5级,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上述地区霾天气将持续。  北京市气象台已于今天06时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预计,今天白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首次发布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研究项目4日在北京发布成果。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七省(区、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涉及七项污染物、七大类污染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该项目研究成果时称,七省(区、市)为北

中科院:燃煤及机动车为京津冀强霾污染元凶

  1月10日至14日,京津冀区域出现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空气污染事件。中科院相关专项组研究显示,燃煤、机动车为污染首要元凶。   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监测数据统计,今年1月京津冀共计发生5次强霾污染过程,北京只有4天晴好天气。中科院数据显示,1月12日污染最严重,石家庄PM2.5小时均值

BCT与中科院共建污染物样品处理实验室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分析仪器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分析仪器不断提高并没有彻底提高工作效率和分析结果,原因是目前很大部分样品前处理方面普遍使用手动操作,据权威数据统计手动前处理时间在分析一个项目的总过程所占的时间超过60%,这不仅影响效率,而且最终分析结果数据也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将大气污染物尽收眼底

   在9月的G20峰会上,杭州向全世界递交了一张抢眼的城市名片,继北京“APEC 蓝”之后,杭州“G20蓝”又走红大江南北。  然而,在杭州“G20蓝”的背后有一支大气保障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徽光机所)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重点研究了挥发性有机物(V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