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治疗介绍

本品中毒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保肝等综合治疗为主。 1.彻底清除毒物 早期中毒者,可催吐、洗胃或导泻,必要时可灌肠,以促进毒素的排出。 2.保护肝肾功能 对急性中毒者,给与大剂量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肝泰乐等药物治疗。 3.对症治疗 解痉镇痛、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治疗。 4.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如两性霉素B,亦可选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等。......阅读全文

黄曲霉毒素b1特性及黄曲霉毒素b1检测仪介绍

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黄曲霉毒素B1对包括人和若干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的介绍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要比呕吐毒素的毒性强30倍,比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强20倍。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  人类  (1)大量摄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的介绍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要比呕吐毒素的毒性强30倍,比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强20倍。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  人类  (1)大量摄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

关于黄曲霉毒素的简介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测出极微量的毒素。黄曲霉毒素及其产生菌

黄曲霉毒素的那些事儿

黄曲霉毒素 (简称 AFT) 是一类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毒性二次代谢产物,是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大的真菌毒素之一。大量资料证实,黄曲霉毒素对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有很强的毒害作用,严重时可导致发生肝癌,甚至死亡。其中黄曲霉毒素 B2 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强致癌物,被 WHO 列为 1A 类致癌物

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CSY-E96H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 (黄曲霉素快速检测仪|黄曲霉素检测仪|黄曲霉毒素测试仪)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联免疫法;可定量检测粮食、食品、饲料、油脂、乳制品、药物、饮料、牛奶、酒等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

黄曲霉毒素知多少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F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titucus)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引起人和动物产生病理病化的有毒的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已知最强的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检测简介

  黄曲霉素(aflatoxin,AFT),是一类真菌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w)、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wus)和集峰曲霉(Aspergillusnomi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已分离鉴定出AFBl、AFB2、AFB2、AFM1、AFM2、A

黄曲霉毒素是什么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

黄曲霉毒素怎么检测

检测方法1、薄层分析法(TLC)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

黄曲霉毒素检测原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称AFT)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至今已分离出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而此次牛奶检测超标的黄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测定乳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微柱筛选法、金标试纸法等。

黄曲霉毒素真相揭秘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黄曲霉毒素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知名和最被深入研究的霉菌毒素之一。   黄曲霉毒素能造成多种疾病,如急性肝功能衰竭,肝坏死,大脑水肿,肺水肿,睾丸萎缩等,同时也是世界各卫生机构公认的高致癌物质,被WHO等国际

如何消除黄曲霉毒素

去除黄曲霉素方法:1、食用油放盐做菜之前的一个小动作,就能帮消除一定量的黄曲霉素。强碱能破坏黄曲霉毒素,食盐对黄曲霉素的中和、降解,大概能消除95%的黄曲霉素。2、未加工食物保持干燥未加工食物,如花生、大米、玉米等,收获后要置于通风、干燥处晾晒,保证水分蒸至12%左右,同时配合化学熏蒸和脱霉剂的使用

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简史介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

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介绍

  (1)光光度计法  首先在激发波长360nm,发射波长450nm波长下进行荧光光度计的校准,绿色标定管为0,红色标定管 为2.0,黄色标定管为1.0±0.2,然后于50mL AFM1显阴性的样品中添加AFM1系列标准溶液(浓度分别为0、0.1、0.5、1.0μg/L)按上述分析步骤进行分离纯化得

薄层分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的介绍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

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介绍

  黄曲霉毒素B1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等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黄曲霉毒素耐热,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难以破坏

关于T2毒素的中毒毒性介绍

  T-2毒素经呼吸道吸入中毒报道很少,主要是经口中毒T-2毒素经粘膜的吸收率较高,并可直接破坏粘膜的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  T-2毒素对不同动物的毒性有一定种属差异,新生或未成年动物比成年动物对毒素更敏感。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综合介绍(一)

一、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 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综合介绍(二)

七、黄曲霉毒素检测——“免疫亲和柱法”方法简介为了开发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美国 VICAM(维康)公司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OAC、FDA、FGIS、美国农业部等著名大学和政府机构通力合作,发明研制了一系列以单克隆免疫亲和柱为分离手段,用荧光计、紫外灯作为

黄曲霉毒素检测仪和黄曲霉毒素荧光定量快速检测试纸...

黄曲霉毒素检测仪和黄曲霉毒素荧光定量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性能及优点上海飞测生物自主研发的基于荧光定量FPOCT技术平台的黄曲霉毒素荧光定量快速检测系统,可在8min内精准定量检测粮食、谷物、食品、饲料、中药材等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让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变得So Easy!该系统具有读数时间短(7s),操作简

概述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AF的检测方法从最初以薄层层析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方法普遍应用,其进展与新的化学检测手段和新仪器的出现密不可分。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快速应用,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适应了不同的检测目的和要求。

黄曲霉毒素对肝脏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的致肝癌物质,其中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细胞错误地修复DNA,导致严重的DNA诱变,还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我国肝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发现,某些地区人群膳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专家对其他肝癌发病率高的地区进行调查,也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与危害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

黄曲霉毒素的吸收代谢干预

  阻断减少AF吸收  益生菌可以吸附黄曲霉毒素,形成菌体-AF复合体,使得黄曲霉毒素在肠道的吸收减少,微生物和黄曲霉毒素一起排出。腐殖酸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对重金属、芳香族化合物、矿物质等吸附作用强,有研究表明,从烟煤中提取的腐殖酸对AFB1有较强吸附作用。叶绿酸与AFB1结合成牢固的分子化合

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

  我国于1972、1973、1974及1981年先后在全国进行食品中AFB1的普查工作,结果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有地区和食品种类的差别。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北方各省污染较轻。在各类食品中,花生、花生油、玉米污染最严重,大米、小麦、面粉污染较轻,豆类很少受到污染。有专家学者在199

黄曲霉毒素的检出限

  1我国标准   (1)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 ≤ 20 ug/kg   (2)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 ≤ 10 ug/kg   (3)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与普洱茶的安全

传统食品包括粮、油、糖、酱、月饼等均为易被黄曲霉污染的食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中,其中玉米、花生、棉籽等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吴丹等,2007),以粮油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传统食品的生物毒素中最主要的就是AFT。调查发现,花生、花生油和玉米中

治疗酸中毒的基本介绍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2.病因治疗。  3.如有脱水现象,即予静脉输入5%葡萄糖液及生理盐水,视病情决定补液量。  4.碱性药可选用5%碳酸氢钠静滴,或用11.2%乳酸钠(乳酸性酸中毒除外)。忌用钠盐者,可选用7.28%氨基丁三醇(THAM)稀释一倍后静滴。以上药物视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