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丝光沸石分子筛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分子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展恩胜、研究员申文杰等与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徐君、研究员邓风等合作,在丝光沸石(MOR)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应的活性位点鉴别和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上。MOR是二甲醚羰基化反应的重要催化剂,其活性与8-MR孔道的总酸量相关。尽管理论计算表明,T3-O9是唯一活性位点,但实验上鉴别和定量描述不同T位点酸性特征和催化机制仍面临挑战。该工作中,科研人员首先通过分步晶化法合成了片状结构MOR,该MOR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醋酸甲酯收率达到0.72gMA·gcat.-1·h-1(473K、2MPa)。随后,科研人员利用二维固体核磁技术和DFT计算确定了骨架铝原子在T1至T4分布,发现该片状结构丝光沸石8-MR孔道的铝原子富集在T3位,动力学研究发现该酸性位的反应速率高达7.2molMA·molT3-Al-1·h-1(473K、1MPa)。随后,科研人员调变不同......阅读全文

中科院大化所:甲烷室温直接催化转化实现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德会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二维催化材料和纳米限域催化的基础上,发现石墨烯限域的单原子铁中心可以在室温条件下(25℃)直接将甲烷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C1含氧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化学》。  甲烷是天然气、页岩气、

中科院大化所:为了“纯”与“真”的坚守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兵分数路,深入到中科院各基层院所,实地采访并真切感受了这些单位在

中科院大化所合成新型发光材料拒绝“铅污染”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最近合成新型发光材料——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采用毒性较低的铋元素来取代重金属铅。这一新材料应用在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电池上,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并避免重金属元素铅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热点文章发表在近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含铅钙钛矿纳米晶

中科院大化所丁云杰:我喜欢这份工作

  丁云杰 198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1~1995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1995~1998年在美国Texas A&M 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9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碳一化学与精细化工催化组组长、研究员和博

中科院大化所非天然辅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部赵宗保研究员团队和薛松研究员团队合作,在非天然辅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系列偏好非天然辅酶的亚磷酸脱氢酶突变体,解析了它们与非天然辅酶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辅酶偏好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上。  天然辅酶,例如吡啶核苷酸辅

中科院大化所“深海利剑”可探测全球99%海域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近日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科技任务时曾携带深海利剑。13日,记者采访了利剑的制造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 利剑的正式名称为7千米级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该光谱仪是国际上首次进行深海探测的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也创造了拉曼光谱仪最高深海探测记录(7449米)。

中科院大化所“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正式立项

   4月11日,“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通过了由大连市发展改革委与大连化物所共同组织的方案论证会,这标志着“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正式立项。论证会上,专家组认为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方案合理可行,开展预研十分必要,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方案论证,建议立项。  此次论证的预研项目是“大连先进光源”的前期预

中科院大化所科研亮点频现 创新与突破并举

  近日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悉,由该所提供技术支撑、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5 兆瓦/10兆瓦时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自并网后平稳运行近1年来,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系统对于实现储能电池技术产业化、推进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专注于能源领域研究的大

中科院大化所14人入选中科院特聘研究员计划

   日前,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公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入选者名单。经报名申请、研究所专家评议推荐、中国科学院审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4名研究员最终入选,其中,韩克利、金玉奇、徐杰等3名研究员入选特聘核心骨干,曹义鸣、陈吉平、陈萍、程谟杰、傅强、潘秀莲、邵志刚、王晓东、杨

中科院大化所14人入选中科院特聘研究员计划

  日前,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公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入选者名单。经报名申请、研究所专家评议推荐、中国科学院审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4名研究员最终入选,其中,韩克利、金玉奇、徐杰等3名研究员入选特聘核心骨干,曹义鸣、陈吉平、陈萍、程谟杰、傅强、潘秀莲、邵志刚、王晓东、杨启

中科院大化所推出新型光谱装置和成像仪

  中科院大化所承担的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气相纳米团簇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仪两项目上周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组的验收。   前者可充分体现在时间分辨上的优势;利用后者可开展贵金属氢化物、镧系金属氧化物等团簇的光电子能谱及成像研究,将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973”等项目的开

中科院大化所金属-载体界面结构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周燕副研究员、申文杰研究员等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汪跃民教授、丹麦托普索公司Jens Sehested博士等合作,在铜催化剂活性位原子结构及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催化》上。  Cu/CeO2催化剂在水气变换、合成甲醇等

中科院大化所催化合成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8月23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萍研究员和郭建平博士带领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团队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双活性中心”这一催化剂设计理论,并由此开发了过渡金属-氢化锂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杂志上。   过渡金属上氨的催化合成是多相

中科院大化所研究揭示金属—分子筛类酶催化特性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和研究员魏迎旭团队,与研究员肖建平团队合作,在金属—分子筛局域结构和微环境在烷烃脱氢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 将金属引入到分子筛中,可以实现多种催化反应,如脱氢、加氢和氧化等。在某些反应中,分子筛不仅能够提供活性

中科院批准依托大化所筹建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批准筹建深海技术等6个创新研究院的通知》,批准依托我所筹建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筹建期自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由所长刘中民担任筹建工作组组长。通知要求创新研究院按照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关于近期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紧密结合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北

中科院大化所纳米孔晶体材料传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叶茂研究员、刘中民院士团队在纳米孔晶体材料传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通讯的形式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的新刊《通讯—化学》上。  纳米孔晶体材料在非均相催化和化学品分离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纳米孔晶体材料有各类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

中科院大化所纳米金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11月13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黄延强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王新葵博士合作在纳米金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将多相的纳米金催化剂应用到纯甲酸的选择制氢反应中,在50℃及无添加剂的条件下,催化纯甲酸分解的TOF值可达2882h-1,是目前已报道的多相催化剂的最高值。本研究为高效多相

中科院大化所等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马志博团队与厦门大学郑南峰团队及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Hannu Hakkinen团队合作,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原子结构精确已知的Ag374纳米团簇的表面配体,获得亚分子水平超高分辨,结合DFT理论计算与模板识别算法,实现对表面配体形貌和结构以及团簇

中科院大化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新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萍研究员、郭建平副研究员带领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一种基于氢化物和亚氨基化合物的化学链合成氨新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DOI: 10.1038/s41560-018-0

中科院大化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3月16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程谟杰研究员带领中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团队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陈晓波助理教授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合作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 2015, 15(3):1703-1709)上。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清洁

中科院大化所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许国旺研究员团队在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在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杂志上连续发表3篇研究论文。 代谢组学是研究表型的重要工具,但现有技术在代谢组数据采集质量和数据解析方面仍存在很大瓶颈,

中科院大化所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许国旺研究员团队在代谢组学深度覆盖分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在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杂志上连续发表3篇研究论文。 代谢组学是研究表型的重要工具,但现有技术在代谢组数据采集质量和数据解析方面仍存在很大瓶颈,

中科院大化所研发出能自我恢复的锌碘液流电池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长寿命、可自恢复的锌碘液流电池。该电池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锌碘液流电池存在循环寿命短,功率密度低的问题,有望用作大规模储能技术,解决目前风能、太阳能等发电不连续、不稳定、不可控的难题,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图

中科院大化所揭示含钡钙钛矿材料高温氧活化机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朱雪峰研究员团队与电镜技术研究组(DNL2002)刘伟研究员、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组)肖建平研究员等合作,发现了在高温富氧条件下,含钡(Ba)材料表面析出的BaO/BaO2纳米粒子对氧活化具有超高的活性,是氧交换反应

中科院大化所对二甲苯“绿色合成”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李昌志副研究员、王爱琴研究员和张涛院士团队在绿色对二甲苯(PX)合成路线中取得新进展,设计出一条以木质纤维素资源生物发酵产物(生物基异戊二烯)和甘油脱水产物(丙烯醛)为原料,利用碳化钨催化分子内氢转移串联反应的合成路线。  该反应可实现PX总收率高达90

中科院大化所两维限域催化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强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两维限域催化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催化活性中心所处的微环境能够对催化体系物理化学状态产生限制作用,从而有效调控催化性能,这一“限域催化”效应是在多相催化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在零

中科院大化所与克拉玛依市共建“一基地两中心”

  5月26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共同建立“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先进能源化工及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克拉玛依中心”。深入务实合作,积极服务我国“一带一路”能源战略,  中试基地和两大中心的建立,是大连化物所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围绕

中科院大化所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刘生忠研究员与陕西师范大学赵奎教授及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Aram Amassian教授合作,在钙钛矿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但低温制备的多晶MAP

中科院大化所制备出高温稳定高载量单原子催化剂

  近日,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乔波涛研究员和张涛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以及天津理工大学罗俊教授合作,在单原子催化方面获得新进展。利用金属-载体共价强相互作用成功制备出耐高温的高载量铂单原子催化剂,相关研究成果以《不用缺陷位点稳定的耐高温单原子催化剂》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中法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子筛)在中科院大化所成立

  10月19至20日,中法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子筛)(International Associated Laboratory(LIA): Zeolites)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举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中国代表处主任Antoine Mynard,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管陆晓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