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智慧与胆识成就“世界第一拱桥”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主持设计建造的广西平南三桥获第15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实现全国桥梁类项目此项大奖零的突破。 “平南三桥代表了现代钢管混凝土拱桥甚至拱桥的最高建造水平,引领了拱桥技术发展方向,为国际桥梁科技进步、提升世界各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贡献了中国智慧。”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说。 平南三桥跨径575米,被誉为“世界第一拱”,是广西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印证,也是郑皆连院士团队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理念、施工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集中突破的体现。为科学执言 平南三桥的诞生有一段曲折经历。“如果不是郑皆连院士坚定的科学执言,‘世界第一拱’极有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郑皆连院士团队成员、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正犹说。 2017年,根据广西发展战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平南北互通连接线要跨越浔江修建平南三桥。初步设计时,设计院推荐悬索桥方案,而专业审查单位推......阅读全文

郑皆连的拱桥人生:碧水飞虹-天堑通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57.shtm

创新智慧与胆识成就“世界第一拱桥”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主持设计建造的广西平南三桥获第15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实现全国桥梁类项目此项大奖零的突破。 “平南三桥代表了现代钢管混凝土拱桥甚至拱桥的最高建造水平,引领了拱桥技术发展方向,为国际桥梁科技进步、提升世界各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贡献了中国

李连达院士逝世

   我国著名中药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18日11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李连达,1934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工作。1956-1974年在西苑医院

黄志镗院士:高聚有机皆化境

   黄志镗院士的科学研究生涯,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几乎同步开始和成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起伏。痴迷化学的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黄志镗的学生们都赞叹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在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  黄志镗(1928年5月20日—)  浙江黄岩人,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家。1928年

郑静晨院士:时代呼唤战略科学家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

郑南宁院士:用教育教学传承人文精神

    郑南宁,教授,1952年生于江苏南京,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现兼任

李连达院士:“酸性体质说”不可信

  回放:   近日,一则“85%癌症患者属于酸性体质”的帖子在微博、微信上被广泛转载。发帖人称,人的体质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保持碱性体质有助于对抗癌症等各种疾病。人们在饮食中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以改变人的体质。   疑问:   人的体质真有酸性和碱性之分?如果是真的,酸碱性体质真的

郑儒永院士捐款150万元设立奖学金

  88岁的郑儒永院士和她90岁的丈夫黄河研究员,2日将150万元捐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勤奋学习努力创新。  郑儒永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在国际上她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

郑永飞院士:成功是兴趣和特长的融合

   郑永飞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2009年11月,当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刚过完50岁生日的科学家正埋头实验室搞科研。  作为当年入选的最年轻院士,郑永飞很谦逊:“我依旧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遭遇过挫折困顿,从高考落榜生奋起,郑永飞更愿意向青年一代分享,一代人有一

郑兰荪院士:化学本科教育质量堪忧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郑兰荪一直对高等化学的教学质量非常关心。  日前,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高校化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突出,本科化学教育质量堪忧。”优秀教师须加强鼓励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郑兰荪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讲台。作为厦门大学化学化

郑绵平院士:盐湖开发要缩短粗放过程

  郑绵平  “我国每年约97%的钾肥来自盐湖,占国内需求量的一半。西藏扎布耶盐湖年生产的碳酸锂达到4000吨以上,是重要的锂电池生产原料。”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相对成本低、污染小,是典型的绿色矿山。然而,我国盐湖开发依然存在资源综合开发程度

郑晓静院士:科学是一项伟大的冒险

  从武汉高中毕业即上山下乡,以知青身份参加高考,念完硕士后放弃上海的工作机会远赴兰州,扎根西北从事科研一干就是30年……无论在谁听来,都是波折、艰苦的经历,却在她不急不躁的讲述中,让人体会到了食苦如饴的淡泊力量。     日前,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质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助学·

李连达院士:“黄金大米”不应一棒打死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近期向媒体揭露,美国一科研机构利用中国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试验,引起轩然大波。日前,领导该试验的美国塔夫茨大学华裔女教授唐广文教授,通过校方发言人对此事给予了书面回应。回应承认在中国进行了该项试验。  笔者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和中医药工作者,最关心的是人群健

李连达院士:掌握好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一部分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方向不能离轨  近年来,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评出了一些“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有的医学硕博士、教授及医学专家只重视搞科研、写文章,却不太会看病。  医生

记清华大学教授钱易: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钱易  “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时,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总是摆摆手,

河南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院士工作站在郑揭牌

  从“大众医疗”时代,逐步进化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时代”   昨天上午,河南省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院士工作站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揭牌。   这是我省首个以利用遗传学分子检测,确立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用药方案为研究方向的院士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教授主持,它的成立标志着

郑永飞院士当选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

  近日,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公布了2017年国际地球化学会士(Geochemistry Fellows)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郑永飞以其在大陆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与流体地球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入选。  郑永飞长期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矿物

郑纬民院士:国产数据库技术路线分散、人才匮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33.shtm

郑树森李兰娟院士夫妇发起成立树兰基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夫妇5月25日在杭州宣布,发起和设立“树兰基金”,以奖励和提掖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树兰基金”以发展教育、扶植新秀、奖掖群贤为宗旨,将每年一次,评选和奖励在医学科研与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

舒红兵院士、郑海学博士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3降解JAK1抑制了IFN-γ 信号传导通路。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2月25日的《Cell cycle》杂志上。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舒红兵(Hong-Bing Shu)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

郑纬民院士解析超算、卡脖子、东数西算

郑纬民院士  图片来源:CCF 有统计显示,算力规模前20的国家,有17个是全球排名前20的经济体。可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算力规模密切相关。有人说“得算力者得未来”,这话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我们已进入算力时代。 当前科学发现的四个范式——实验验证、理论研究、计算科学、大数据分析和AI计

李连达院士: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两花之争”,山银花药价暴跌,原因何在?众说纷纭。略述己见,仅供参考。  一、有人认为,2005年《中国药典》根据“一物,一名,一标准”原则,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为两个中药,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原因。此论不完全准确,2005年更名,2007~2009年销售量仍在上升,药价未跌。同时更名的其他中药,

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院士逝世

  我国著名中药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18日11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李连达,1934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工作。1956-1974年在西苑医院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连聘3位院士

6月7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首届学生学术论坛暨院士聘任仪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申能集团(上海电缆研究所)技术总指导黄崇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全法,校长谢华清,相关部门、各学院负

有水皆污已成城市顽疾

  这两年,家住北京青塔附近的居民发现自己家门前的凉水河变了模样,水清了、树绿了、景美了。“以前门口的这条河挺清的,还下去摸过鱼,但后来水黑了,也变臭了。之前看见工人在河里施工作业,没想到没多久水就变清了,周边景色也漂亮了,傍晚我们经常在附近遛弯。”附近的一位居民说。  凉水河是北京市北运河水系的支

悼念!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郑哲敏院士逝世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郑哲敏院士  郑哲敏院士简介  郑哲敏,力学家、爆炸力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1924年10月生于山东济南,1952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

郑永飞院士:加大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809.shtm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王敏   ? 郑永飞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带来的建议是,加大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适应新质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无人驾驶还有哪些坎儿

   现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在下围棋方面胜出,可在驾驶汽车时,却似乎比人类显得笨拙。今年美国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城市道路上做实验时,将一位横穿马路的行人撞倒。这起事故,也让这一备受热捧的新技术受到一些争议。无人驾驶下一步该从哪些技术角度进行完善,我国的无人驾驶技术近来有哪些进展?日前,在由中国自动化学

郑纬民院士:算力互联要解决高带宽、低延迟需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57.shtm·将领先算力高效转化为解决尖端科学与工程难题的能力依然存在挑战,在运行天气、海洋、制造等软件时,领先算力实际利用率较低,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超算基础软件是提升转化能力的关键之一。国

郑时龄:“城市化”不能丢掉城市文化

郑时龄:“城市化”不能丢掉城市文化   “我们的城市长得越来越像。街道千篇一律,大片住宅楼一模一样,没有编号甚至都找不到家。”大屏幕上两张并置的照片中,居民区整齐划一的楼房与证券交易所密密麻麻的座位出奇相似,令在座上百名听众尽皆默然。昨天下午,年逾七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上海书展推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