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蛇的起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关系

10月11日,《科学》杂志新闻栏目以“揭示西藏温泉蛇的秘密”为题,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家堂研究团队的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Science杂志News栏目报道李家堂研究团队的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 成都生物所供图 文章提到,2015至2018年间,李家堂研究团队聚焦温泉蛇高原极端环境适应与演化机制相关研究,于2018年首次公布了西藏温泉蛇基因组草图,并揭示了温泉蛇属物种适应高原低氧及强紫外的遗传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结合行为学,比较基因组学以及膜片钳实验等技术方法,进一步揭示了温泉蛇温度感知能力的进化遗传机制。基于更新的高质量基因组,团队还开展了西藏温泉蛇和四川温泉蛇的群体基因组学研究,为其保护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青藏高原具有气候寒冷、氧气含量低、紫外线强烈等特点,对高原上生活的动物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研究动物对高海拔环境......阅读全文

全球海拔分布最高温泉蛇遗传机制破解

  为什么牦牛等生物可以在强辐射、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它们的基因结构有哪些不同?记者1日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已首次完成全球海拔分布最高的青藏高原温泉蛇基因组测序,解析了这种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  由于极端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独特,因此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它们在基因

温泉蛇的起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关系

10月11日,《科学》杂志新闻栏目以“揭示西藏温泉蛇的秘密”为题,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家堂研究团队的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Science杂志News栏目报道李家堂研究团队的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 成都生物所供图 文章提到,2015至2018年间,李家堂

揭示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

  日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等研究团队以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温泉蛇为研究对象,解析了蛇类这种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该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温泉蛇是世界上分布海拔

科学家破解海拔最高蛇类基因组-为何不怕缺氧还不怕晒

  PNAS创刊已达百年,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与《细胞》、《自然》、《科学》一起被公认为学术期刊中的世界四大名刊   “温泉蛇”属隶属于游蛇科,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主要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和沼泽草甸中   李家堂等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特有蛇类如何靠“泡”温泉定居世界屋脊?

西藏温泉蛇 郭峻峰摄西藏温泉蛇 郭峻峰摄蛇是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变温脊椎动物,因自身新陈代谢水平较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需要借助外界的温度提升体温。我国有一种特有蛇类,竟能适应高寒的青藏高原,并定居在了海拔3700~4850米的高原面上,成为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它们之所成为

揭示:蛇类在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

  大多数生物都对其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超出适宜的范围就难以存活;但有一些生物却可以在强辐射、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独特的生活环境、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这些生物在基因结构组成、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其它生物。FEN1和EPAS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温泉

成都生物所在云南盈江发现剧毒蛇新种素贞环蛇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4_4782251.shtml   环蛇属Bungarus物种隶属于眼镜蛇科Elapidae,为著名的神经毒类剧毒蛇。银环蛇是我国境内单位毒性最强的陆生毒蛇,被其咬伤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银环蛇在我

成都生物所开发新型生物信息学软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472859.shtm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尤其是非模式动物)全基因组数据(WGS)获取变得简单、便宜,这使得数据库中全基因组数据量呈指数态势增长。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往往同时包含

成都生物所微生物除臭菌剂获ZL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发的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目前,针对畜禽粪便恶臭脱除研究可分为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两大方面,化学除臭应用范围小且易引起二次污染。生物除臭能持久消除恶臭,无二次污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成为恶臭控制的研究热点。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针对畜禽

成都生物所酵母耐热基因研究获进展

  第二代燃料乙醇具有清洁、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等诸多优点,有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缓解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目前各国研究的热点。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低成本酶解是纤维素乙醇能否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广泛使用的同步糖化发酵方式(SSF),能使糖化和发酵在时

成都生物所研究发现动物也有“面子”问题

非洲爪蟾  雄性之间竞争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得资源、领地、配偶,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成功交配,以繁殖后代。雄性之间的竞争往往伴随着高能量消耗和被天敌捕食的巨大风险。然而,雄性是否能获得配偶,最终决定权却掌握在雌性手中。因此,可以推测的是:雌性的存在与否以及雌性对雄性的态度有可能影响雄性之

成都生物所揭示“飞蛙”滑翔的遗传机制

  动物复杂性状是动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是动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基础。自然界物种采取各种各样的进化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如高原、海洋、荒漠等。部分类群通过演化出了特殊的表型以适应树栖生活。树栖生活拓展了这些物种对垂直空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它们躲避天敌,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等。而森林环境复杂的立体结构

成都生物所揭示“飞蛙”滑翔的遗传机制

  动物复杂性状是动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是动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基础。自然界物种采取各种各样的进化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如高原、海洋、荒漠等。部分类群通过演化出了特殊的表型以适应树栖生活。树栖生活拓展了这些物种对垂直空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它们躲避天敌,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等。而森林环境复杂的立体结构

成都生物所桢楠抗旱机制研究获进展

  桢楠(Phoebe zhennan)为樟科常绿大乔木,分布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西部,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我国特有,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又称金丝楠。由于历代砍伐利用,其资源近于枯竭。目前尚存的桢楠林多系人工栽培的半自然林和风景保护林,主要在庙宇、公园等处尚有少量大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成都生物所举行野外考察安全知识讲座

    讲座现场  为普及野外安全知识,增强野外安全意识,提高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于6月11日下午在生态中心会议室举行了野外考察安全知识讲座,讲座特邀生态研究中心陈庆恒研究员主讲,生态中心副主任潘开文主持。该中心近40人参加了会议。  陈庆恒结合自

AI加持动物行为识别,成都生物所亮“新招”

  小鼠行为分类系统。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图  小鼠、大鼠、猴子等模式动物的行为识别,在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普通视频技术研究动物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容易受到实验场所的光照条件和拍摄角度的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仿生项目的科研人员基于受抑全反

成都生物所保密体系建设工作通过检查验收

  8月30日,由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袁家虎带队的中科院非保密认证单位保密体系建设验收专家组一行7人,对中国科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保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审查验收。成都生物所所长吴宁,党委书记、所保密委员会主任汪光泽等所领导及该所全体涉密人员参加了会议。  验收组听取了汪光泽所作的

浙江升华拜克公司到成都生物所洽谈合作

  12月29日,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骏一行人访问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就加强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成都生物所所长吴宁等参加了交流会。   吴宁表示,成都生物所已经同升华拜克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希望双方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的合作,取得双赢。

成都生物研究所等最新《细胞》子刊文章

来自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伊利诺斯州大学药剂学院的研究人员证明从黑升麻中提取出来的25-acetylcimigenol xylopyranoside(ACCX,一种配糖三萜化合物)能在体外阻止由RANKL和TNFα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从而提出这种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类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采购7套高端仪器

  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委托,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2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以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现在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就下列货物及有关服务提交密封投标、谈判应答文件。有兴趣的投标人可从招标代理所在地址得到进一步信息和查看招标文件

成都生物所与邛崃市签订合作协议

  6月28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四川省邛崃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国科学院西南环境与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合作协议。成都生物所所长吴宁,邛崃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琰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成都生物所党委书记汪光泽、副所长叶彦,中共邛崃市委书记郑和平、邛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一田、市政

成都生物所研究获得一株克雷伯氏菌

   氢气作为一种应用范围广,无污染,热值高的替代能源,已经在世界上引起高度重视。而生物制氢技术由于具有不产生二次污染,消耗能量少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生物制氢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光合方法制氢和发酵方法制氢,但因光合微生物利用光能产氢的效率十分有限,使得单独利用光合微生物实现商业

成都生物所厌氧干式发酵研究获进展

  当前,以微生物转化为核心的生物质类废弃物厌氧发酵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厌氧湿式发酵技术是当前厌氧发酵的主流技术,但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和环境的恶化,其不足之处日益凸显,湿式发酵要消耗大量的水,发酵装置容积增大,建设成本增高,并且发酵后的产物浓度低,脱水处理相当困难,如周围没有足够农田消纳

成都生物所定位新的小麦穗发育调控基因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以及气候变化,提升小麦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小麦穗主要由附着于穗轴两侧交替互生的小穗构成。小穗进一步分化成数目不定的小花,其中3-5朵小花能最终形成籽粒。因此,小麦穗型的发育与籽粒产量密切相关。挖

成都生物所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

会议现场  为全面推进落实研究所“创新2020”和“一三五”发展规划, 4月12日至13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召开了发展战略研讨会。所长赵新全、党委书记汪光泽等领导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的研讨内容为:建立目标明确的大团队(学科组)科研体系;增强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能

成都生物所研究发现新的雌蛙鸣叫类型

  蛙类在繁殖季节发出各种鸣叫,进行种内通讯。一般都是雄蛙发出鸣叫,雌蛙根据鸣声判断雄蛙的优异程度。部分种类的雌蛙也能发出鸣叫,但只有几种类型,常见的有释放鸣叫(releasing)、接受鸣叫(如rapping)和拒绝鸣叫(如ticking)。   最新一期的Animal Behav

捷克科学院Jan-Frouz博士访问成都生物所

  7月1日至14日,捷克科学院生物中心土壤生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Jan Frouz博士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交流。   在所期间,Jan Frouz分别作了题为The role of soil fauna in nutrient cy

成都生物所高负荷混合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研究获进展

  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技术,在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缓解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已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技术层面,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原料、低负荷厌氧发酵难以获得较高的原料产气率和池容产气率,从而限制了生物燃气工程的经济

成都生物所揭示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与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土壤养分(尤其是氮与磷)又能影响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土壤有效性氮含量对微生物的影响相比,目前关于有效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少且研究结论不一致。这也导致对土壤微生物与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认识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家对微

研究发现全球温泉有超60000种微生物

  温泉中究竟有多少微生物?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全球160多处温泉的微生物采样数据,估算出全球温泉共有古菌近8400种、细菌55000多种。该成果近日发表在了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课题组根据全球160多处温泉宏基因数据,采用“多样性-面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