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诱变后代的基本介绍

经诱变处理产生的诱变一代,以M1表示。由于受射线等诱变因素的抑制和损伤,M1的发芽率、出苗率、成株率、结实率一般较低,发育延迟,植株矮化或畸形,并出现嵌合体。但这些变化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诱变引起的遗传变异多数为隐性,因此M1一般不进行选择,而以单株、单穗或以处理为单位收获。诱变二代(M2)是变异最大的世代,也是选择的关键时期,可根据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特点选择优良单株(穗)。多数变异是不利的,但也能出现早熟、杆矮、抗病、抗逆、品质优良等有益变异,变异频率约为0.1~0.2%。诱变三代(M3)以后,随着世代的增加,性状分离减少,有些性状一经获得即可迅速稳定。经过几个世代的选择就能获得稳定的优良突变系,再进一步试验育成新品种。具有某些突出性状的突变系,还可用作杂交亲本。......阅读全文

关于诱变后代的基本介绍

  经诱变处理产生的诱变一代,以M1表示。由于受射线等诱变因素的抑制和损伤,M1的发芽率、出苗率、成株率、结实率一般较低,发育延迟,植株矮化或畸形,并出现嵌合体。但这些变化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诱变引起的遗传变异多数为隐性,因此M1一般不进行选择,而以单株、单穗或以处理为单位收获。诱变二代(M2)是变

关于诱变剂的基本介绍

  凡是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或根本的改变,使其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达到自然水平以上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当各种诱变剂被人为地强加于地球环境中之后,生物基因的情报系统由于诱变剂的作用受到损伤而发生紊乱,不能正确地传递遗传信息,具体地说就是发生了突变。那么这类诱变剂则被认为是环境诱变剂。未经人工

关于盒式诱变的基本介绍

  所谓盒式诱变(cassette mutagenesis),就是利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即所谓的寡核苷酸盒(oligonucleotide cassette),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序列。盒式诱变是一种定点突变技术,将靶基因的一段DNA删掉,并用人工化学合成所具有的突变核苷酸

关于基因诱变的基本信息介绍

  是人为的措施诱导植物遗传基因产生变异,然后在产生变异的植株中按照需要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诱变育种常用的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如各种射线、微波或激光等处理诱变材料,习惯上称之为辐射育种;化学因素是运用能导至遗传物质改变的一些化学药物——诱变剂处理诱变材料促使变异,常称之为化学诱变。

关于复合诱变的基本信息介绍

  某一菌株长期使用诱变剂之后,除产生诱变剂“疲劳效应”外,还会引起菌种生长周期延长、孢子量减少、代谢减慢等,这对发酵工艺的控制不利,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几种诱变剂复合处理、交叉使用的方法进行菌株诱变。  复合诱变包括: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作用和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普

关于抗诱变剂的基本介绍

  使自然突变率或诱发突变率降低的作用物为抗诱变剂,是诱变剂的反义词。据报道,腺嘌呤、鸟便嘌呤可作为细菌自然突变的抗诱变剂。抗诱发突变的作用物大致有如下几种:  (1)使诱变剂作用降低的作用物(对X射线引起的突变而言,如预先加上半胱氨酸等SH化合物,会使射线产生的OH、自由基不起作用,而使突变率降低

关于盒式诱变法的基本信息介绍

  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使基因产生特异性位点突变,也可以产生区域性的突变。常用的方法如盒式突变法,又称片段取代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利用目标基因中所具有的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用人工合成的具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这种合成的片段被称为盒),来置换或取代目标基因中的相应序列。这种用于突变的盒可以是任意

关于基因诱变的γ射线诱变剂的介绍

  γ-射线属于电离辐射,是电磁波.一般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因而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其直接效应是,脱氧核糖的碱基发生氧化,或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断裂,使得DNA的单链或双链键断裂.其间接效应是电离辐射使水或有机分子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中的溶质分子起作

关于基因诱变的微波诱变剂的介绍

  微波辐射属于一种低能电磁辐射,具有较强生物效应的频率范围在300MHz~300GHz,对生物体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热效应是指它能引起生物体局部温度上升,从而引起生理生化反应;非热效应指在微波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非温度关联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在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一系列突变效应

关于基因诱变的激光诱变剂的介绍

  激光在微生物诱变育种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比较晚。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世界各国40多年的开发应用研究,不仅证明激光和普通光在本质上都是电磁波,它们发光的微观机制都与组成发光物质的原子、分子能量状态和变化密切相关。激光是一种与自然光不同的辐射光,它具有能量高度集中、颜色单一

关于诱变的化学诱变剂的介绍

  1、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与DNA正常碱基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在DNA复制时取代正常碱基掺入并与互补碱基配对。如5-溴尿嘧啶(BU)和2-氨基嘌呤(AP),都能引起AT碱基对转换为GC碱基对。  2、氯化锂  氯化锂诱变,普遍认为是它导致AT-GC碱基对的转换或导致碱基的缺失。  3、叠氮化

关于基因诱变的离子束诱变剂的介绍

  离子注入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高新技术,主要用于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1986年以来逐渐用于农作物育种,近年来在微生物育种中逐渐引入该技术 [2] 离子注入诱变是利用离子注入设备产生高能离子束(40~60keV)并注入生物体引起遗传物质的永久改变,然后从变异菌株中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离子束

关于基因诱变的紫外线诱变剂的介绍

  我们知道,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因此波长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诱变剂.对于紫外线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研究的比较清楚的一个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

关于空间技术诱变的介绍

  近年来,人们利用宇宙系列生物卫星、科学返回卫星、空间站及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进行搭载微生物材料的空间诱变育种。通过外层空间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引起菌种的DNA 分子的变异和重组,从而得到生物效价更高的高产菌种。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利用卫星搭载了真菌、酵母、放线菌、

关于诱变剂的利弊介绍

  环境诱变剂的利弊。1927 年,美国遗传学家H.J.Muller 首次利用x 射线成功地诱发了果蝇突变,开拓了诱发突变的新领域。从此以后,人们利用诱发突变进行育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农学、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明白环境诱变剂也会对人体产

关于诱变剂的种类介绍

  环境诱变剂的种类。一般来说环境诱变剂可以分为3 大类型:物理性环境诱变剂(例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电磁波等)、化学性环境诱变剂(主要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包括药品、农药、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化妆品、洗涤剂、塑料、着色剂、化肥、化纤等)和生物性环境诱变剂(真菌的代谢产物、病毒、寄生虫等)。除了上

关于诱变的化学诱变剂抗生素的介绍

  如平阳霉素(PYM),PYM是一种抗生素,属于博莱霉素的一类。目前主要作为抗肿瘤药应用于临床,对多种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抗生素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中的大多数对维持生命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的诱变剂,平阳霉素能直接作用于DNA,高浓度时可使DNA链断开,低浓度时能抑制连接酶,阻止胸

关于基因诱变的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剂的介绍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的简称,(缩写为ARTP)能够在大气压下产生温度在25-40 °C之间的、具有高活性粒子(包括处于激发态的氦原子、氧原子、氮原子、OH自由基等)浓度的等离子体射流。按照热力学平衡状态,等离子体可分为

关于空间技术诱变的因素介绍

  1、微重力假说  在卫星近地面空间条件下,环境重力明显不同于地面,不及地面重力十分之一的微重力是影响飞行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微重力可能干扰DNA损伤修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即阻碍或抑制DNA断链的修复。  2、空间辐射假说  卫星飞行空间存在着各种质子、电子、离子、粒子、高能重粒子

关于基因诱变的化学诱变剂烷化剂的介绍

  烷化剂通常带有1个或多个活性烷基,此基团能够转移到其它电子密度高的分子上去,使碱基许多位置上增加了烷基,从而在多方面改变氢键的能力。例如EMS被证明是最为有效而且负面影响小的诱变剂。与其他烷化诱变剂类似,是通过与核苷酸中的磷酸、嘌呤和嘧啶等分子直接反应来诱发突变。EMS诱发的突变主要通过两个步骤

关于寡核苷酸引物诱变的介绍

  寡核苷酸引物诱变是由加拿大生物化学家Michael Smith发明的一种基因定点诱变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合成一段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作为引物,其中含有需要改变的碱基,使其与带有目的基因的单链DNA配对,合成的引物除短的错配区外,与目的基因完全互补,然后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完成单链DNA的复制。

定点诱变与盒式诱变的比较介绍

  构建一个位点导向的文库涉及使用含有一个或多个简并密码子的合成DNA片段替代一个基因片段。这可以通过双链盒式诱变或单链寡核苷酸定向诱变来实现。我们相对倾向于寡核苷酸定向诱变,因为不同于盒式诱变,它不需要在目的区域附近有独特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并且构建一个文库只需要一个寡核苷酸片段。因此,这个方法相当

关于化学诱变剂的种类介绍

  综述:  指引起突变的化学物质。已知的有烷化剂、碱基类似物(base analog)、羟胺(hydroxylamine)、吖啶色素等。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1、烷化剂  是栽培作物诱发突变的最重要的一类诱变剂。药剂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泼的烷基。通过烷基置换,取代其它分子的氢原子称为"烷化

定点诱变实验——基本方案

定点突变是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向目的DNA片段(可以是基因组,也可以是质粒)中引入所需变化(通常是表征有利方向的变化),包括碱基的添加、删除、点突变等。定点突变能迅速、高效的提高DNA所表达的目的蛋白的性状及表征,是基因研究工作中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实验材料DNA试剂、试剂盒TE寡核

关于基因定点诱变的概述

  对于任何一种遗传学研究,尤其是有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突变都是最基本的手段。经典的方法是,应用能够修饰DNA分子的化学诱变剂或物理诱变剂处理生物体。此类诱变方法虽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大量的突变体,但亦存在着诸多的不便之处。  第一、经受诱变剂处理的生物体,它的任何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

物理诱变剂的方式介绍

物理诱变剂主要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激光,微波,离子束等。紫外线我们知道,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因此波长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诱变剂.对于紫外线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研究的比较清楚的一个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

常用物理诱变剂介绍

物理诱变剂主要有紫外线,ARTP,X—射线,γ-射线,快中子,激光,微波,离子束等。1等离子体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的简称,能够在大气压下产生温度在25-40 °C之间的、具有高活性粒子(包括处于激发态的氦原子、氧原子、氮原

基因突变的诱变机制定向诱变

利用重组DNA技术使DNA分子在指定位置上发生特定的变化,从而收到定向的诱变效果。例如将DNA分子用某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再用分解DNA单链的核酸酶S1处理,以去除两个粘性末端的单链部分,然后用噬菌体T4连接酶将两个平头末端连接起来,这样就可得到缺失了相应于这一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的几个核苷

关于混倍性的基本介绍

  混倍性是指在同一个体中二倍性组织与非二倍性组织混存的现象(B.Nemec,1931),此时称该个体称为混倍体(mixoploid)。  这种个体的染色体数仍表现为多倍性的和异倍性的变化。用秋水仙素处理引起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加倍时,二倍性细胞和多倍性细胞也往往混在一起。通常在菠菜的根尖上可看到混倍性

关于甲沟炎的基本介绍

  甲沟炎(paronychia)是一种累及甲周围皮肤皱襞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触痛性和疼痛性甲周组织肿胀,由甲皱襞脓肿引起。当感染变成慢性时,甲基底部出现横嵴,并随着复发出现新嵴。手指受累较脚趾更常见。主要易感因素为损伤导致甲上皮与甲板分离,化脓性球菌或酵母菌可继发性侵入潮湿的甲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