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鉴别要点

造成1999年台湾地区肠病毒流行的另一种主要病毒株为柯萨奇A16型(Coxsackievirus A16),其与EV 71一样均会引起手足口病,单就临床症状而言,此二者很难分辨(但一般EV 71较易导致高烧且高烧期间较久),只能依靠实验室的病毒检验技术来鉴别,但就后遗症而言,柯萨奇A16型要比EV 71小,但仍须密切注意。......阅读全文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鉴别要点

  造成1999年台湾地区肠病毒流行的另一种主要病毒株为柯萨奇A16型(Coxsackievirus A16),其与EV 71一样均会引起手足口病,单就临床症状而言,此二者很难分辨(但一般EV 71较易导致高烧且高烧期间较久),只能依靠实验室的病毒检验技术来鉴别,但就后遗症而言,柯萨奇A16型要比E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分类

  肠病毒在病毒学上的分类是属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肠病毒群(enterovirus)。EV 71为目前肠病毒群中最晚发现的病毒,其感染性强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经系统方面的并发症。其它同属于肠病毒群之病毒尚包括小儿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种型别)、柯萨奇病毒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检测方法

  目前检测肠道病毒之方式除了传统的病毒培养鉴定法外,国内已有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研发出“肠道病毒鉴定芯片”(EV typing chip),可快速检测出肠病毒之型别,不致延误病患就诊治疗的首要时机。因肠道病毒感染易引起并发症,且往往在一星期内即转成重症,所以若能提早确知所

简述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在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病,通常发生于1~3天的前驱性发热之后,未观察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则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21%病例表现为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急性瘫痪。病情发展迅速,起病后10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引起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循环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进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

怎样预防肠道病毒71型?

  1、就地隔离避免接触。早期发现传染源,凡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隔离治疗,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以免感染其他儿童。  2、把住病从口入关,防密切接触。EV71感染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简介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

  肠道病毒71型为耐热、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对乳鼠有致病力,引起类似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经口或注射感染能产生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病毒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治疗

  抗病毒与对症治疗。目前肠病毒感染除了小儿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肠病毒感染并无特殊治疗药物,故临床上对无并发症患者之治疗只能采取支持性疗法,而有并发其他症状时,因考虑到重症病例的急性恶化主要与心脏衰竭有关,故建议避免给予大量静脉输液,应优先选择加强心脏输出功率与降脑压的药物。

治疗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简介

  抗病毒与对症治疗。目前肠病毒感染除了小儿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肠病毒感染并无特殊治疗药物,故临床上对无并发症患者之治疗只能采取支持性疗法,而有并发其他症状时,因考虑到重症病例的急性恶化主要与心脏衰竭有关,故建议避免给予大量静脉输液,应优先选择加强心脏输出功率与降脑压的药物。

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简介

  1.就地隔离避免接触  早期发现传染源,凡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隔离治疗,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以免感染其他儿童。  2.把住病从口入关,防密切接触  EV71感染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

概述肠道病毒71型的传染方式

  人类是肠病毒唯一的传染来源,主要经由肠胃道(粪-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也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而患者可持续经由肠道释出病毒,时间长达8到12周之久。潜伏期为2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简介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

肠道病毒71型的基本信息介绍

  肠道病毒71型是肠道病毒一般是以数字命名的,排列顺序代表着其发现的先后次序。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   人类肠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趋势和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治疗  抗病毒与对症治疗。目前肠病毒感染除了小儿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肠病毒感染并无特殊治疗药物,故临床上对无并发症患者之治疗只能采取支持性疗法,而有并发其他症状时,因考虑到重症病例的急性恶化主要与心脏衰竭有关,故建议避免给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分析

  肠道病毒71型为耐热、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对乳鼠有致病力,引起类似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经口或注射感染能产生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病毒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

关于肠道病毒71型的发现历史介绍

  早在1957年,新西兰曾爆发一场神秘的疫情,很多3岁以下的孩子先后出现了手足发红等症状,并有孩子死去。  到底是“谁”盯上了这么小的孩子,答案到了第二年才部分揭晓。之所以说部分揭晓,是因1958年只是从患儿的体内分离出了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1959年,这种病被命名为手

概述肠道病毒71型的特点与方式

  肠病毒的流行与季节转换、环境变异有着极大的关联性,肠病毒只在夏季及初秋流行,每年六~九月为高峰期,气温过低的地区并不利于肠病毒生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肠病毒之传染途径主为粪--口传染(stool  -oral),感染肠病毒的患者会经由粪便排出病毒,这些含有高浓度肠病毒的粪便会污染环境甚至地下水源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在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病,通常发生于1~3天的前驱性发热之后,未观察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则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21%病例表现为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急性瘫痪。病情发展迅速,起病后10

关于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简介

  2015年1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注册申请。该疫苗的问世,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简述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症状介绍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在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病,通常发生于1~3天的前驱性发热之后,未观察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则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21%病例表现为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急性瘫痪。病情发展迅速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基本介绍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多数患者病情经过良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极少数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者可留有后遗症,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喻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肠道病毒71型为耐热、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对乳鼠有致病力,引起类似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经口或注射感染能产生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病毒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粪

治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关介绍

  1.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处理。  (1)口服B族维生素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 给予输液。当口腔有糜烂而进食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3)口腔溃疡 给予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外涂,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发展历史介绍

  2015年12月3日,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   2016年3月15日,首批疫苗获得批签发合格报告。  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正式举办了全球首针接种仪式。  2016年3月27日,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在广西完成接种,标志着此手足口病疫

简述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作用

  接种本品可刺激机体产生抗EV71的免疫力,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但本品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A组16型等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每瓶(支)0.5ml,每l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中和抗体效价不低于3.0EU(EU代表中和抗体效价单位)。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及临...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

关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介绍

  各年龄组儿童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1.感染初期  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咳嗽、食欲下降、口痛等。发热是婴幼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  2.口腔黏膜  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3.皮肤  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