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1、急性发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类、磺胺类药物、汞制剂、烷化剂以及接触化学物质(苯二甲苯汽油有机磷)放射性损伤病毒感染等。 2、临床有高热、寒颤、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肤口腔粘膜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起病缓慢者多伴有低热乏力末梢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3、伴随体征如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或(及)其他表现有助明确病因。 4、多有导致发病的因素存在,如服药史、放射性接触史、感染病史,或有相关原发病存在,或有阳性家族史。 5、可有易感性增高及反复感染的表现,尤其易发生呼吸系、消化系感染,易发生真菌、原虫等机会感染。有发热、乏力、厌食和粘膜溃疡等症状。 6、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ANC<1.5×109/L,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ANC<0.5×109/L,在婴儿<1×109 /L,儿童期<1.5×109 /L时,即可诊断。 7、必要时行病原学诊断性试验,如运动试验,白细胞凝集试验,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检测等。 ......阅读全文

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时剂量的调整介绍

  Ph+CML加速期或急变期,Ph+ALL(起始剂量600㎎/日,或儿童和青少年340㎎/m2/日):如果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综合征的简介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是由Shwachman1964年报告的,故也称 Shwachman综合征、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本征为先天性胰腺功能不全,同时伴有骨髓造血系统的发育不全。多在2~10个月婴幼儿发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简介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出的绝对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据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数量指标减少的临床意义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的简介

  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及检查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及并发症

  症状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介绍

  一、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二、其它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感染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脓现象,增多更为明显,甚至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此白细胞总数可达50×1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多种疾病归纳如下:  1.感染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脓现象,增多更为明显,甚至引起类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血也少见,分

概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血也少见。分叶核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简介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为粒细胞在血管内分布异常的疾病。患者周围血中粒细胞波动范围较大,变化很快,无原发病亦无反复感染者可统称为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内。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及预后良好。当血流速度减慢时,粒细胞易于附着在小血管壁上,致边缘池中的粒细胞增多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的简介

  1.去除病因  尽可能去除一切可能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的因素;治疗原发病,如脾亢患者可考虑切牌。  2.长期随访  血象稳定且无感染发生者,一般不需要治疗。  3.抗生素的用法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表现是感染,但感染发生的危险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呈负相关,应注意保持口腔、牙龈和皮肤的卫生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基本介绍

  当中性白(粒)细胞低于0.5×109/L时,称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白(粒)细胞在机体防御中起着清除衰亡组织细胞和吞噬杀死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其数量减少会明显降低机体防御机能而导致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随其减少的程度和原因不同而异。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呈粥样泻、脂肪泻或乳糜泻等。肠道外表现可有体质的发育营养不良,如体态矮小畸形、长骨骨骺发育障碍。由于骨髓的发育异常,而表现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也可表现贫血和血小板的减少。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如无并发症,WBC减低(

关于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的检查介绍

  1.血象  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2.骨髓象  可了解粒细胞的增殖及成熟情况,有时还可明确有无肿瘤细胞转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  3.原发病相关检查  如疑为结缔组织疾病,应行相应的免疫学检查。  4.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  如果患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且抗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鉴别诊断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1.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有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中毒、急性溶血等,诊断不难。如外周血幼稚细胞较多,且有形态异常,则应与白血病等鉴别。  2.Sweet综合征:又称为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颜面、颈部、四肢有不对称、痛性、水

简述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常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低热、失眠、咽喉炎及黏膜溃疡等。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因而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易有反复的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多少、减少的速率以及其他免疫系统受损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的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诊断一般不难。诊断要点为:  1.发病年龄早,多在新生儿期。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反复呕吐、腹泻,渴感减退或消失,多尿、低渗或等渗性脱水、严重电解质紊乱,部分病人可有酸中毒;患儿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均落后。  3.使用外源性醋酸脱氧皮质酮或9α-氟氢可的松无反应。  4.血浆AL

中性粒细胞的概述

  中性粒细胞(外文名:neutrophil)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1],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

  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仙碱及长春新碱、酒精中毒及吸烟者。

中性粒细胞的结构

当粘附在表面上时,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涂片中的平均直径为12-15微米(µm)。在悬浮液中,人类中性粒细胞的平均直径为8.85µm。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一起,它们形成多形核细胞类别,以细胞核的多叶形状命名(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比,其他类型的白细胞)。细胞核具有特征性的裂片外观,分离的裂片由染

中性粒细胞的检验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趋化性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虫运动经历称为趋化性的过程,这使它们能够迁移到感染或炎症部位。细胞表面受体允许中性粒细胞检测分子的化学梯度,例如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C3a、C5a和白三烯B4,这些细胞使用这些分子来指导它们的迁移路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种特异性受体,包括补体受体、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及症状

  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

老年人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疾病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 伴贫血、血小板减少,一般无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髓检查可予以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见于老年人。外周血有三系减少,骨髓病态造血,常有染色体异常,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  3.白血病 尤其是白细胞非白血性白血病,常伴有贫血、出血症状,骨髓检查可鉴别。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婴幼儿小于1X109/L,儿童小于1.5X109/L。但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正常。血象应每周检查,至少坚持1月,以便了解究竟属暂时性、周期性或者慢性,注意观察粒细胞中有无核左移、分叶过多、中毒颗粒、异型细胞核、胞浆空泡等异常现象。如疑为家族性或遗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