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治疗

......阅读全文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青壮年15~34 岁发病率稍多,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因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人体,经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环。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及内毒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细胞致病作用物质、细胞毒因子及内毒素样物质等致病物质,引起临床症状。病情的轻重与钩体的菌型、菌量及毒力有关。钩体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增多,呈现对钩体的吞噬作用。发病1周后,血液中出现特异性IgM抗体,继之出现IgG抗体。随着钩体血症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理改变

  钩体病的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轻者除中毒反应外,无明显的内脏损伤,重者可有不同脏器的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广泛扩张充血、弥漫性点片状出血。肺泡含有红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白细胞。部分肺泡内含有渗出的浆液。肺间质呈现轻重不等的充血、水肿、较轻的炎性反应。有的细胞质内有变性的钩体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国已发现有25个省、区有钩端螺旋体患者或带菌动物,以广东及四川比较严重。致病性钩体分为20个血清群,172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8个血清群,77个血清型。  南方流行群复杂,主要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秋季热群、澳洲群、七日群和流感伤伤寒群分布较广,其中以黄疸出血群和波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

  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体征

  病人常在感染后1-2周突然发病,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  1、早期(钩体血症期)  持续2-4日,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感染中毒症状。  2、中期(钩体血症极期)  病后4-10日,表现脑膜炎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和颈强等;个别病例可见大脑或脑干损害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生理

  接触受感动物组织、尿液或被污染地下水、土壤或蔬菜等可引起感染,螺旋体通过皮肤粘膜破损处侵入人体,与动物组织有较多接触机会的实验室、屠宰场和食品加工人员易被感染。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检查

  MRA或DSA显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CT或MRI可见大脑半球多发性或双侧梗死灶。年轻病人预后良好,50岁以上患者常合并严重肝病和黄疸,病死率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