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历史介绍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现代社会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阅读全文

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历史介绍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

关于抗生素的发现历史介绍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弗洛里、钱恩经过

有关抗生素的使用历史的介绍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

液晶的应用历史介绍

1972年Gruen Teletime,第一支使用液晶显示器的手表。1973年Sharp EL-805,第一台使用液晶显示器的计算器。1973年日本的声宝公司首次将液晶它运用于制作电子计算器的数字显示。液晶是笔记本电脑和掌上计算机的主要显示设备,在投影机中,它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981年EPS

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

抗生素的使用历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介绍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1940年发现的链霉素,这一结构系从链霉菌分泌物中分离获得,主要应用于对结核病的治疗。链霉素有比较严重的耐药性问题,且会损害第八对脑神经造成耳聋,对链霉素的结构改造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课题,但始终没有成功的案例。  1957年,人们从卡那霉素链霉菌Streptom

抗生素的应用介绍

对症用药抗生素的使用要依据抗生素的适应症进行选用,主要选用原则如下: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②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等方面进

关于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应用介绍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新一代含氟喹诺酮类衍生物的产生,使其药理活性明显拓宽,对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假单孢铜绿杆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此类抗生素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 mIC)低等特点,临床已用于治疗院内呼吸道感染及重症监护室中的感染。尽管目前公认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

关于基因历史的介绍

  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 Johan

详述抗生素的发现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

关于遗传密码的历史介绍

  遗传密码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奇妙想象和严密论证的伟大结晶。mRNA由四种含有不同碱基腺嘌呤(简称A)、尿嘧啶(简称U)、胞嘧啶(简称C)、鸟嘌呤(简称G)的核苷酸组成。最初科学家猜想,一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那就只能决定四种氨基酸,显然不够决定生物体内的二十种氨基酸。那么二个碱基结合在

关于电池的历史发展介绍

  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时,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同时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就无此种反应。伽伐尼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躯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电,他

关于氯胺酮的发展历史介绍

  1962年,美国药剂师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发现为一种有效的麻醉药,据称首次使用是被作为兽医麻醉剂,并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而广泛用于野战创伤外科中。  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当时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而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

关于衡器历史发展的介绍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图1 )。它是在简易杠杆中点设一支点,在杠杆一端(图中右端)的盘(钩)上放置被测物,在另一端(图中左端)的盘上逐个放置形状、质量一样的物体,当这种装置平衡时,就意味着两边的质量相等,

关于阿糖胞苷的研究历史介绍

  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69年6月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它最初由Upjohn公司以Cytosar-U的商品名出售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是胞嘧啶与阿拉伯糖结

关于糖类的发展历史介绍

  中国最早有饴、饧、糖等字,都是以糯米为原料,稀的叫饴,干的叫饧、糖。在六朝时才出现“糖”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准过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为蔗饧。凝结有沙者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为糖霜、为冰糖。”“糖”与一般所称的“糖”不同,“糖”是指

关于抗氧剂的发展历史介绍

  为了适应从海洋生物演变为陆地生物,陆生植物开始产生海洋生物所不具有的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C、多酚和生育酚。五千万年到两亿年前被子植物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许多抗氧化的天然色素--特别是在侏罗纪时代--作为一种化学手段抵御光合作用的副产物活性氧类物质。本来抗氧化剂一词特指那类可以防止氧气消耗的化

关于内啡肽的发展历史介绍

  在1975年,脑内啡分别由两组独立的研究人员同时发现。  苏格兰的约翰‧休斯(John Hughes)及汉斯‧科斯特利兹(Hans Kosterlitz)首次由猪只的脑袋中发现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种脑内啡。当时他们称它为enkephalins(由大脑的希腊文εγ

关于γ羟基丁酸的历史介绍

  GHB由亚历山大·扎伊采夫(Alexander Mikhaylovich Zaytsev)于1874年首次合成。20世纪60年代初,Henri Laborit博士在研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时对GHB对人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GHB很快被大量使用,因为它副作用小,持续时间短,缺点是应用

关于层析法的历史介绍

  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物学

关于尼古丁历史的由来介绍

  尼古丁(Nicotine)的名字,来自烟草这种植物的学名Nicotiana tabacum,而烟草的学名是以一位驻葡萄牙的法国人Jean Nicot de Villemain而命名的。  1560年时,将烟草的种子由巴西寄回巴黎,并将之推广于医疗用途。1828年,德国化学家Posselt和Rei

关于NADH的研究历史介绍

  1906年,诺贝尔奖得者亚瑟·哈登发现NADH  1935年,正式拉开NADH功能研究序幕  1987年,NADH开启临床治疗序幕  1994年,乔治·柏克梅尔教授研发“稳定型NADH”  21世纪NADH广泛应用于亚健康、衰老、防癌等研究领域  2015年,高稳定性的NADH膳食补充剂走向中国

关于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介绍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德国拜耳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  阿司匹林于1

关于乙烯的发现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就发现将果实放在燃烧香烛的房子里可以促进采摘果实的成熟。19世纪德国人发现在泄露的煤气管道旁的树叶容易脱落。第一个发现植物材料能产生一种气体,并对邻近植物能产生影响的是卡曾斯,他发现橘子产生的气体能催熟与其混装在一起的香蕉。直到1934年甘恩(Gane)才首先证明植物组织确实能产生乙烯。

关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的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使用于以下三类病人:  1、重症感染包括院内获得性肺炎、败血症、腹膜炎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热病人,在病原体明确前,为了尽量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常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病原明确后可继续使用,也可“降阶梯治疗”。  2、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如产ESBLs菌株、产AmpC酶菌

抗生素的分类及发展历史

  分类  抗生素的生产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按照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

关于质膜的研究历史的介绍

  1. E. Overton 1895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

关于核酸的发现历史的介绍

  核酸最早于1869年由瑞士医生和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分离获得,称为Nuclein。  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生物化学学家,1910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科塞尔进一步纯化获得核酸,发现了它的强酸性。他后来也确定了核碱基。  1889年,德国病理学家Richard Altmann创造

关于抗生素的基本介绍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1]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