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对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连接多个俯冲系统。该俯冲带构造复杂,近年来频繁发生中大强震,并引发局地海啸。如,2008年该区发生的Mw 7.3级逆冲型地震,2018年其西部Palu-Koro断裂发生的Mw7.8级走滑型地震,两震均造成海啸灾害。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时空特征与库伦应力变化和建立对应于数百个地震滑移模型的海啸模拟数据库,并结合俯冲带构造特征,定量评估了该区域的潜在地震和海啸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在北苏拉威西俯冲带的多个区域,其浅部应力累积在系列历史大地震后已显著增加,极有可能加速周期内中大地震的提前发生,俯冲带南北向的沿岸城市均面临较......阅读全文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对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连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对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

苏拉威西海研究获进展

 苏拉威西海涡动能(EKE)年际变化动力机制示意图   课题组供图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团队在印尼海南部的苏拉威西海涡动能年际变异规律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学》。苏拉威西海地处赤道太平洋西边界,是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的唯一热带回流分支——印尼贯穿流的关

环苏拉威西海多俯冲带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曹令敏、研究员赵明辉、研究员丘学林与浙江海洋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剑桥大学合作,在东南亚环苏拉威西海多俯冲带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东段的大地震风险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杨晓东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邱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莫克兰俯冲带是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东段的大地震风险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66.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最新发现!南海北部发现一组大规模拉张走滑断裂带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团队等,对南海北部继承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张裂陆缘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据悉,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

研究发现一组大规模拉张走滑断裂带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团队等,对南海北部继承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张裂陆缘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据悉,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

中巴科学家给莫克兰海沟做“CT扫描”

  近一周,中国和巴基斯坦科学家正在进行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在莫克兰海沟连续开展多道地震实验。   “现在开展的多道地震实验以及前一段时间布设的海底地震仪,都相当于用不同的诊断方法给莫克兰海沟做‘CT扫描’,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对海沟产生有重要作用的三大板块。”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说。   莫

Science Advances:俯冲带岩浆氧逸度研究新进展

  近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课题组与美国康纳尔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成果,揭示了俯冲蛇纹岩对全球弧岩浆的氧逸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研究表明,弧岩浆具有比洋中脊岩浆更高的氧逸度,或与氧化性的俯冲组分的输入有关

马里亚纳海沟岩石圈变形和地震分布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80.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张帆和孙珍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宏峰团队等,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挑战者深渊”附近的岩石圈变形和地震相关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

《科学》杂志剖析日本大地震

地震为何防不胜防;预报为何声东击西 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日本岩手县的野田村被海啸冲刷,成为废墟。  尽管有密集的地震仪器、透彻的地震研究以及优良的防震措施,然而,3月11日下午1时46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北宫城县东部海面的9级大地震,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重创了这个国家。地震引发海啸,导

中国科大合作研究系统揭示俯冲带特大地震破裂规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青年千人”姚华建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Peter Shearer教授和 Peter Gerstoft研究员,通过美国和日本密集地震台阵资料的分析,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全球俯冲带特大地震破裂过程中不同频率的能量释放与俯冲板块断层滑移量及早期余震空间分布之

我国学者在地幔过渡带俯冲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获进展

  板块俯冲是地球上较为宏大和复杂的地质过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大陆岩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动及矿产资源分布等的重要环节。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将冷的、不同组分的物质(如地表沉积物、玄武质洋壳、水等)带入地幔,与周围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边界发生热化学交换。对俯冲板片界面的认识是理解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运行

   南中国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惨烈的海啸事件,1976年的莫罗湾地震海啸、1994年的明多罗地震海啸以及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都给南海周边国家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   从地震发生到海啸传播到周边陆地,往往只有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这短短的预警时间,关系到沿岸居民能否顺利逃生。  

印尼明古鲁省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

  社雅加达5月17日电印度尼西亚西部的明古鲁省西南部海域17日凌晨发生6.0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地震发生于雅加达时间17日1时58分(北京时间17日2时58分),震中位于明古鲁省恩加诺岛西南51公里海域,震源深度为10公里。   印尼气

日本大地震的奇怪与不奇怪

2011年3月20日,日本陆前高田,废墟中的布娃娃。  NOAA发布的日本地震海啸图。在地震源附近的地区以及东南部海域是地震能量最集中的区域,这里的海啸浪高最少将超过2.5米,然而海啸以喷气客机的速度横跨整个太平洋,在开放海域的浪高不超过20公分。  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发生大地震是不

海洋所在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前水岩反应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海中心研究员孙卫东团队在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前水岩反应和硼(B)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ithos上。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以来,作为地球内部-外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俯冲带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俯冲带是全球火山作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前人有

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在研究生院召开

  由中科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于7月6日至7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的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

印度洋缘何成为 中国大洋科考前沿阵地

  穿越马六甲海峡、航经安达曼海,正在执行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近日驶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国大洋科考的前沿阵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为何吸引了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年轻气盛”——地质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 

海洋所在板块俯冲样式转变研究中获进展

  日前,《自然-通讯》(Nature Comminucations)以Article形式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关于板块俯冲样式转变的最新研究论文“Continuous plate subduction marked by the rise ofalkali magmatism

9.5级!科学家发现人类历史又一最大地震证据

  全球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为9.5级,于1960年发生在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但智利、英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宣布,发现人类历史上又一场“最大地震”的证据。那场地震发生在约3800年前的智利北部地区,震级达9.5级,引发的海啸波及8000多公里外的新西兰一带,严重摧毁海岸线,导致沿海

汤加火山为何“性烈如火”?

剧烈喷发产生的灰白色气体和火山灰,形成一朵超级巨大的蘑菇云,犹如一朵“死亡之花”在太空中慢慢盛开;清晰可见的环状冲击波向四周扩散,激烈波动的海水引发跨洋海啸——多国卫星拍摄到的汤加火山喷发场景,令人震撼而揪心。    汤加火山喷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目前搜救工作举世关心。这次火山喷发为何如

广州地化所在示踪印度板块北向俯冲过程研究中取得进展

  地球物理探测揭示,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岩石圈目前已经俯冲到达拉萨地块中北部之下。但是,俯冲的印度大陆何时已经到达现今的位置并不清楚。拉萨地块后碰撞幔源超钾质岩具有特别富集的同位素组成,其源区被广泛认为受到了俯冲印度陆壳物质的交代富集。相应地,超钾质岩浆作用被应用到追踪印度板块的俯冲

哪里最易地震哪里最不安全 三幅全球地震图发布

  3幅新的地图揭示了地球上哪些地区最容易发生地震,以及生活在哪些地区的人最容易受到地震灾害的威胁。  第一张全球地震灾害地图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展示了地球上的哪些地区最容易发生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的“火山带”。  第二张则是全球地震风险图,强调了建筑物可能被地震破坏的地区,例如危地马拉。  第三张地图是

俯冲板块脱水/熔融研究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2202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洪颜、赵瑞鹏、李杰、徐义刚等人与国外合作者在俯冲板块脱水/熔融的机制与过程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钼同位素解密马里亚纳岛弧俯冲板块的脱水与熔融 (Molybdenum isotopes unmask sl

托里苏叶克北镍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新疆托里县苏叶克北镍多金属矿中可回收元素主要是镍和钴,矿石含镍0.19%,含钴0.011%,镍矿物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占有率为60%~65%。其次为硅酸镍,占有率为27%左右,氧化镍占有率为10%左右。镍矿物总体嵌布粒度细,77.87%分布于0.01毫米以下粒级,矿石属于难分选类型。蛇纹石和

美科学家获首届苏威化学奖

  比利时大型跨国医药化工集团苏威集团今年首次设立苏威化学奖。苏威集团4日宣布,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教授彼得·舒尔茨获得首届苏威化学奖。   比利时首相迪吕波4日为舒尔茨颁奖。这位科学家还将得到30万欧元奖金。评委会主席哈坎·维恩斯特罗姆介绍说,舒尔茨的研究工作成功地把化学和生命科学连接在

中外学者绘出太平洋下方最大尺度超低速带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课题组与瑞士伯尔尼大学Dan J. Bower合作,在地球核幔边界大尺度超低速异常体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太平洋下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尺度超低速带的三维结构。相关成果2月2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地球核幔边界广泛分布着超低速带,它是核幔边界存在的一种结

专家称地球进地震活跃期说法不准确

图表:日本大地震灾情报告。  地震、海啸、核泄漏,一场巨大的复合式劫难突袭日本。防震经验丰富的日本猝遭强震,缅甸近日也遇强震,关于地震预警和地球是否进入地震多发期的疑问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为此,记者走访了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德籍华人汪荣江博士。汪荣江从事地震学研究近30年,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