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大自然启发的科学发现

尽管动植物面临气候变化等人类驱动因素导致的大范围灭绝,但自然界仍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激发着人类的科学发现。 “大自然花了数亿年时间来优化极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师阿隆·戈罗德斯基说,“如果我们着眼于自然,就可以缩短开发过程,并快速找到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从鱿鱼皮食物加热器到用牛黏液制成的润滑剂,今年受大自然启发的科学发现依然成果斐然。秋葵黏合剂可为心脏止血 现在,用一种由黏性秋葵凝胶制成的可生物降解膏药,可以在不缝合的情况下为狗和兔子的心脏肝脏止血。 秋葵是一种毛茸茸的绿色蔬菜,其黏稠的质地启发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马尔科姆·邢将其转化为医用黏合剂。 7月发表在《先进医疗材料》上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榨汁机中提炼秋葵,然后将其烘干成粉末,可以产生一种有效的生物黏合剂,并迅速形成物理屏障,启动血液凝固过程。研究人员计划未来几年在人体上测试这种膏药。牛黏液润滑剂可......阅读全文

2022年受大自然启发的科学发现

尽管动植物面临气候变化等人类驱动因素导致的大范围灭绝,但自然界仍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激发着人类的科学发现。 “大自然花了数亿年时间来优化极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师阿隆·戈罗德斯基说,“如果我们着眼于自然,就可以缩短开发过程,并快速找到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科学家首次发现动植物间竞争

为了争夺食物,一只狼蛛趴在食肉茅膏菜的叶片上。  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头猎豹和一头狮子因为争夺瞪羚而大打出手;在北美大森林中,一株黑云杉伸展着它的根系与枝叶,只为从松树那里抢夺更多的光线和水源。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经常会为了获取资源而展开竞争。然而如今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例外:一

科学家发现动植物关联性重要证据

   通过打跑瓢虫,蚂蚁为植食性昆虫撑起了一张保护伞。图片来源:Joshua Grinath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山草甸中,生态学家无意中发现了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令人惊异的关联性的又一个例证。通过吃掉蚂蚁,黑熊能够帮助草甸中的一种主要植物茁壮成长。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盖恩斯维尔市佛罗里达大学生态学

国际最新研发出受自然启发仿生种子载体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农业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一个受牻牛儿苗种子自钻孔行为启发的可生物降解种子载体,该种子载体的种植成功率比牻牛儿苗种子还要高。这项技术或能提高飞机播种的效果,帮助应对土地退化地区的农业和环境压力。 据论文介绍,对于面积大且难以到达的地区来说,飞机播种是一项关键的播

《自然》: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DNA

 格陵兰岛北部曾是乳齿象、驯鹿和茂密森林的家园。图片来源:Galen Rowell/Mountain Light格陵兰岛东北角是一个荒凉贫瘠的地方,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野兔和麝牛,几乎没有植物。从冻土中提取的200万年前的DNA序列,也是迄今最古老的DNA序列表明,该地区曾经是乳齿象和驯鹿的家园。这些动

《自然》:科学家发现自体免疫控制机制

对于研发新药物以加强对癌症、艾滋等病的免疫响应有所启示 美国和比利时科学家近日在小鼠免疫系统内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机制,关闭这一机制会导致自体免疫疾病产生。这一发现阐明了自体免疫性的产生过程,对于研发新的药物以加强对癌症、艾滋等病的免疫响应也有所启示。相关论文8月1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

《自然》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解读

2020年12月14日,Nature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其中包括:冷冻电镜突破、压力导致白发的原因、南级臭氧法逐渐恢复、银河系中的快速射电暴等。这十大科学发现中,有2篇论文发表于Science杂志,其余12篇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发现的重

《自然》:科学家发现DNA碱基合成新路径

  有助于开发出高选择性新型抗生素   胸腺嘧啶是四种DNA碱基之一,美国科学家在4月6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表示,他们发现了新的胸腺嘧啶的生物合成路径,该化学反应与其他已知的生成DNA碱基的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一种独特的酶。该项研究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以这种酶为靶标的,具有高度

动植物基因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该准则除了规定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DNA 实验以外,还就实验安全防护等制订了若干具体规定。将实验室的物理防护分为P1—P4 四个等级,生物防护分为EK1—EK3 三个等级。为了申请ZL或争夺市场等

成都生物所发现生物启发的烷基转移反应

  仿生合成即指在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的功能,将生物的功能原理用于化学合成,借以改善现有的和创造崭新的化学原理和工艺的科学。仿生合成以其反应条件的温和化、无污染、立体专一性强、快速催化、副产物少、产率高、能耗低等突出特点和优势成为绿色化学的重要体现。仿生合成的核心内容是酶的利用和化学模拟。NAD(P)

《自然》: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强恒星黑洞喷射物

   综合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和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一个恒星黑洞喷射出一对迄今最强喷射物。这种喷射物也被称为微类星体,该微类星体吹出了一个直径达1000光年的炽热气泡。气泡比其他已知的微类星体大一倍左右,强度是其他微类星体的10倍多。

《自然》:美科学家发现与伤口愈合相关蛋白

  糖尿病和湿疹(eczema)表面上看来是完全无关的两种疾病,不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学家近日发现,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联系。   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家Colin Jamora和同事报告说,他们发现先前被认为只与细胞死亡有关的蛋白caspase 8,在实验小鼠的伤

动植物基因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研究

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该准则除了规定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DNA 实验以外,还就实验安全防护等制订了若干具体规定。将实验室的物理防护分为P1—P4 四个等级,生物防护分为EK1—EK3 三个等级。为了申请专利或争夺市场等原因

动植物基因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分析

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该准则除了规定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DNA 实验以外,还就实验安全防护等制订了若干具体规定。将实验室的物理防护分为P1—P4 四个等级,生物防护分为EK1—EK3 三个等级。为了申请ZL或争夺市场等原因

张启发院士谈科学道德:把科学当成使命来做

   “我们为什么要做科学?为什么要做学术?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种说法是,做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是一种高品位的说法,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然而,另一种说法却是,做科学研究是为了发文章、毕业、找工作。估计在座的学生中得出后一个答案是大多数人,得出前一个答案的是少数人。”  9月1

《自然》:美科学家发现微生物也会“耕种”

  耕种行为并非人类的专利,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真核微生物也会播种并收获自己的食物——细菌。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盘基网柄菌具有这种农业行为。盘基网柄菌是黏菌的一种,虽然名字中带个“菌”字,却并不是通常说的细菌,而是属于真核生物。它通常以单细胞形态存在,

科学家研究发现,丈夫吸烟妻子自然流产风险增加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约580万对育龄夫妇的备孕妊娠队列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后发现:与丈夫不吸烟的妻子相比,丈夫吸烟的妻子其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可增加17%,且妻子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会随着丈夫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旭带领大数据分析团队,基于2010

科学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如何影响肝脏免疫功能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田志刚课题组发现,肝脏中存在一群能负调T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特殊NK细胞,并揭示了其功能发挥的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细胞》出版集团旗下《免疫》杂志。  肝脏具有独特的免疫耐受属性,是许多病毒在体内进行复制的主要场所。肝脏T细胞往往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去清除病毒,造成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蝙蝠汉坦病毒自然传播圈

   日前,军事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涂长春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合作,首次发现并确认云南东部、广西南部与越南北部交界的一个区域是蝙蝠汉坦病毒的自然传播圈。这一研究成果于1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微生物权威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ens)上。  涂长春团

新发现!《自然》-《科学》同发3文报道下地幔矿物

  近日,《自然》和《科学》同步发表3篇论文报道了下地幔矿物——Davemaoite毛钙硅石的命名,这也是下地幔中最后一个被命名的主要矿物。  据了解,这一新矿物以国际著名华人地球科学家、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毛河光的名字命名。除了新命名的毛钙硅石,2018年发现的铁镁氧化物MgFe2O4已被命名

受蚊子启发-科学家研发出无痛微针

  打针对不少患者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他们不得不忍受疼痛和不舒适感。而近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无痛微针,使注射变得不那么痛苦。他们从蚊子那里获得灵感  -特别是它如何刺穿人体皮肤而不会因刺吸式口器而引起疼痛。  通过分析现有的科学研究,该小组发现了三种蚊虫在吸血时避免导致疼痛的方法

《自然》:研究发现海底“异型”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当一条鱼被海鳝的主颌骨咬住后,其咽部的颌骨将向前滑动并咬住猎物,直至将其拉入喉咙。研究人员认为,这第二套系统将帮助海鳝弥补没有呼吸器官的缺陷,后者使得能够呼吸空气的生物可以啜食它们的猎物。研究人员在9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相关的X射线图像。 这是一个“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10月4日《Nature》   封面故事: 纪念“太空竞赛”50周年“太空竞赛”今天是50周年。1957年10月4日(星期四),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让世界为之震动。不管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是前苏联都没有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维持到今天,但前苏联的精神似乎在这一古老帝国核心地区当前的一些

《自然》:澳科学家研究古岩石发现地震触发机制

  巨大的地应力使地壳下深处岩石颗粒间出现小洞,高压液体在岩石内流动,最终岩石断裂,触发地震。最新的发现将有助于推测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地区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难以开展相关研究,人们对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了解不

《自然》:科学家发现影响生物钟节律蛋白质

  很多植物春季开花,秋季结果;夜行动物白天睡大觉,夜晚则四处“狩猎”。决定这些生理节律的生物周期被称为“生物钟”。阿根廷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能通过参与某些生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影响它们的生物钟节律。  阿根廷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院专家埃塞基耶尔·彼得里洛等人在新一期英国《自

《自然》:科学家发现孟德尔分离定律发生机制

  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在8月19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动植物遗传过程中,显性基因得以表达,而隐性基因表达被抑制的原因。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对植物品种进行改良。  很多动植物都会将体内的部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子一代在很多情况下只表达出基于一方基因的性状

《自然医学》:科学家发现肿瘤免疫疗法的新靶点

  2014年5月25日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一种方法,来靶定那些可抑制免疫反应的难以预测的细胞,在临床前实验中用多肽消除它们,保住他的重要细胞并缩小肿瘤。  本文资深作者、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癌症免疫研究中心主任Larry Kwak

《自然》:中国科学家发现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14.shtm9月6日,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作,在 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高度保守的肿瘤免疫抑制受体CD300ld。   ?研究示意图

张启发院士获国际“杰出作物科学家奖”

    近日在巴西结束的第六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rop Science Congress)传来消息,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院长张启发院士获“杰出作物科学家奖”。据悉,该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卓越声誉的作物科学家,此次共有3名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

湖北神农架资源调查发现大批动植物新种

  记者27日从神农架本底资源综合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项目组共采集藻类、大型真菌、苔藓、维管束植物、动物标本50497份,经过初步对所采标本的鉴定,共发现85个动植物新种、新记录属,42个疑似新种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西部,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