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概述

1.停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一旦疑诊药物性肾损害,应立即减量甚至停药,患儿肾功能常可迅速恢复,尿改变逐渐消失。 2.饮水利尿: 磺胺,抗肿瘤药物形成结晶损害肾脏时可以采用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每次2mg/kg)来清除阻塞肾小管的结晶,但表现为肾功能衰竭的患儿则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容量负荷。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抗癌药和NSAID引起的急性过敏性间质肾炎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2mg/(kg·d),疗程1~2周,可明显改善肾功能,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的药物性肾损害也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免疫抑制剂: 用于由NSAID所引起的间质性肾炎,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满意时使用。 5.肾小管上皮细胞保护及促进细胞再生药物 :可有虫草制剂,大剂量维生素E 100~200mg/次,3次/d,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等,还有人报告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维拉帕米(异搏定)等......阅读全文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概述

  1.停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一旦疑诊药物性肾损害,应立即减量甚至停药,患儿肾功能常可迅速恢复,尿改变逐渐消失。  2.饮水利尿: 磺胺,抗肿瘤药物形成结晶损害肾脏时可以采用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每次2mg/kg)来清除阻塞肾小管的结晶,但表现为肾功能衰竭的患儿则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容量负荷。 

概述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症状体征

  药物性肾损害可表现为各种临床综合征,与药物种类、损害机制、使用时间及机体状况有关。   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较为多见,由X线造影剂导致的ARF多在造影后48h内出现;由磺胺、氨基糖苷等肾脏毒性药物所导致的ARF,主要见于用药5~7天后或一次性大剂量用药后24~48h。由青霉素类所致过

概述和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药物性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  1.收缩肾脏血管,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减少可降低肾脏滤过清除功能,同时还可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肾损害。  2.直接肾脏毒性 药物在肾小管内浓度增高至中毒浓度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与剂量有关。机制有:  (1)直接损伤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

概述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预防护理

  1.重视药物性肾损害 做到早期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警觉。由于临床医生对药物所致的肾损害认识不足,又由于某些药所致的肾病变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肾脏有巨大的储备代偿能力,致使药物性肾病不易早发现,常将药物的中毒症状误认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症状,造成延误诊治,甚至发展为不可逆转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用药治疗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简介

  1.停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一旦疑诊药物性肾损害,应立即减量甚至停药,患儿肾功能常可迅速恢复,尿改变逐渐消失。  2.饮水利尿 磺胺、抗肿瘤药物形成结晶损害肾脏时可以采用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每次2mg/kg)来清除阻塞肾小管的结晶。但表现为肾功能衰竭的患儿则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容量负荷。  3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

  根据用药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并不困难,但缓慢发生的肾脏损害的早期识别仍有一些难度,因此,使用这些药物应注意比较用药前后的肾功能,尿改变以及一些尿小分子蛋白和尿酶的改变,以早期诊断,避免不可逆损害的出现。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鉴别诊断

  1.非药物急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性肾损害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须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相鉴别,如有明显用药史,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肌酐清除率较正常下降50%以上,B型超声显示双肾增大或正常,在除外肾前性与肾后性氮质血症应考虑药物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所致急性肾功能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1.收缩肾脏血管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减少可降低肾脏滤过清除功能同时还可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肾损害  2.直接肾脏毒性 药物在肾小管内浓度增高至中毒浓度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与剂量有关机制有: (1)直接损伤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转运功能 (2)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的活

关于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简介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所致的各种肾脏损害的一类疾病。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性肾毒性作用的认识,以降低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常见症状

  白细胞尿 水肿 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 血尿 肾功能衰竭 尿崩 低蛋白血症 尿酸结晶 高血压  药物性肾损害可表现为各种临床综合征,与药物种类,损害机制,使用时间及机体状况有关。  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较为多见,由X线造影剂导致的ARF多在造影后48h内出现。由磺胺,氨基糖苷等肾脏毒性药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原因

  1.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 肾脏对药物毒性反应特别敏感其原因主要有:  (1)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  (2)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3)排泄物浓度:作用于肾小管表面的排泄

关于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预后介绍

  药物性肾损害预后良好。如能及时诊断及正确治疗,多数药物性肾损害患者肾功可恢复正常,病人可完全康复。但个别重症肾功能衰竭、病情复杂或原有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肾功常难以恢复,表现进行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衰竭。此外,本病的预后与导致本病的药物有关,有报道,卡莫司汀、司莫司汀等抗癌药及某些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都有哪些检查项目

  1.血液: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时可见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IgG,组胺升高;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别可出现相应的血液生化方面的改变,血药浓度监测对环孢素肾损害,氨基糖苷类肾损害及顺铂肾毒性作用有一定诊断价值,如环孢素安全血浓度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用药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并不困难,但缓慢发生的肾脏损害的早期识别仍有一些难度,因此,使用这些药物应注意比较用药前后的肾功能,尿改变以及一些尿小分子蛋白和尿酶的改变,以早期诊断,避免不可逆损害的出现。  鉴别诊断  1.非药物急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性肾损害以急

关于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辅助检查介绍

  1.核素检查(SPECT) 如双肾67镓(67Ga)静态显像,间质性肾炎时,双肾镓吸收均匀且浓度高,以48h右吸收最多,对诊断药物所致的间质性肾炎有较大的帮助。  99mTc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三相动态显像,在肾小管-间质病变时显示肾灌注好但肾实质吸收功能差。肾小管功能受损时,131Ⅰ-邻

关于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病理病因分析

  1.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 肾脏对药物毒性反应特别敏感,其原因主要有:  (1)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  (2)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3)排泄物浓度:作用于肾小

关于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疾病诊断介绍

  1.非药物急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性肾损害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须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相鉴别,如有明显用药史,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肌酐清除率较正常下降50%以上,B型超声显示双肾增大或正常,在除外肾前性与肾后性氮质血症应考虑药物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1.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 肾脏对药物毒性反应特别敏感其原因主要有:  (1)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  (2)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3)排泄物浓度:作用于肾小

关于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1.血液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时可见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IgG、组胺升高;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别可出现相应的血液生化方面的改变,血药浓度监测对环孢素肾损害、氨基糖苷类肾损害及顺铂肾毒性作用有一定诊断价值,如环孢素安全血浓度<250ng/ml全血,超过这一浓度,肾损害可能性较大。  2.尿液 依表现类型不

临床常见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药物相关性肾脏病)通常是指由药物不良反应(ADR)或药物不良事件(ADE)所致的药源性肾脏病,具有不同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构成当前院内获得性急性肾损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药物性肾损害分型及发病情况    药物性肾损害根据用药与发病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    1.量效关系

概述小儿药物性皮炎疾病治疗护理

  首先停用可疑药物及其结构相似的药物,并加速药物的排泄,如多饮水、静脉输液,必要时可应用利尿剂,尤其对有水肿的患儿。轻型药疹可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大量维生素C,适当用钙剂,必要时可少量短期口服泼尼松(强的松)1mg/(kg·d)。重型药疹(即大疱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及重症多形红斑型等)应于早期

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诊断及防止原则

  1.药物性肾损害的定义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肾脏血流丰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积很大,肾小管细胞对多种药物兼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肾脏髓质的逆流倍增机制使原尿药物浓度明显增高,肾内多种酶的活性可被各种药物抑制和灭活,以上肾脏解剖、生理特点,使肾脏对药物的毒性甚为敏感、易招

肝硬变性肾损害的概述

  肝炎后肝硬化、乙醇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及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引起肾损害的肝硬化有多种原因,而门脉性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硬化类型,约占所有肝硬化的半数。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肠道感染、药物或工业物中毒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临床上分为代偿

肝硬变性肾损害的治疗

  肝硬化患者的治疗  注意休息,晚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各种保肝药物及针对腹水进行治疗,对门脉高压症作脾肾静脉吻合术等,脾肿大有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  肝硬化伴有肾小球损害治疗  肝硬变性肾损害无特殊治疗。由于本病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HBsAg携带者转化而来,主要是针对肝

肝硬化性肾损害的概述

   1、超声心动图:超声检查阴性基本可除外HPS。用振动生理盐水、20%甘露醇或吲哚氰绿所产生的60-90um微泡静脉注射,正常情况下微泡不能通过肺泡的毛细血管(直径8-15um)到达左心系统。  2、动脉血气分析:PaO2常低于10Kpa。直立和仰卧位PaO2测定以及呼吸室内空气和100%氧时P

淋巴瘤引起的肾损害的概述

  淋巴瘤是与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反应中增殖分化异常产生的各种免疫细胞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共同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贫血和恶病质等,虽然淋巴组织主要集中于淋巴结、脾脏、骨髓,扁桃体等器官组织,但其分布广泛,遍及全身,因此淋巴瘤除主要起源于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概述

  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治疗实体肿瘤的肾损害的简介

  首先应是针对原发病~肿瘤本身的治疗,肿瘤所致各种类型肾脏病变,其处理一般与原发性肾脏病相类似;所不同的是肿瘤经积极治疗后,肾脏病变可以改善,甚至 可获得完全缓解。腺癌宜选择使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十分有效,并可使肾损害得以缓解。霍奇金病经局部X 线放射治疗病变的淋巴结,或全身化学治疗后,肾损

概述实体肿瘤的肾损害的相关检查

  一、肿瘤导致肾损害相关的化验异常:  1、尿检异常 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24h,并可出现活动性尿沉渣改变如红细胞、白细胞和各种管型。  2、肾功能检查 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BUN、Cr升高。  3、血沉增快 大部分病人ESR>60mm/h,20%以上病人ESR可超过100mm

概述实体肿瘤的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肾损害的主要机制包括肾外肿瘤直接侵犯肾脏、免疫学异常介导、肿瘤代谢异常及治疗肿瘤过程中副作用(化疗药物及肿瘤溶解产物)。不过肿瘤致肾损害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免疫学异常来介导的,下面主要阐述这方面内容。   肿瘤致肾损害的免疫学异常机制主要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病变。多见于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