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胃脂肪瘤的发病机制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内型;10%于浆膜下生长,向胃外腹腔内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体观察:80%~90%的胃脂肪瘤为单个肿瘤,10%~20%可多发,肿瘤常为无蒂的球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少数病例可有蒂,多发性胃脂肪瘤肿瘤间可以有连接束。肿瘤大小不一,直径多为2~5cm,大者有报道肿瘤直径达15cm之巨。胃脂肪瘤表面光滑 有完整包膜,触之柔软,甚至可在胃壁内滑动。覆盖肿瘤的黏膜常因机械摩擦、胃液损伤或肿瘤过大致黏膜营养障碍等原因发生糜烂乃至溃疡形成。肿瘤切面呈淡黄色、半透明、质软而细腻,若脂肪细胞液化可见液腔形成。 2.镜下观察: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纤维性小梁将其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瘤细胞呈圆形、胞浆淡染、核位于周边部。肿瘤组织内可出现不等量的纤维组织或富于血管,或伴黏液变性,如有上述病变,可分别称为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和黏液脂肪瘤,病......阅读全文

胃脂肪瘤的治疗

  无症状的病例可不予处理,但由于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大多数病例需手术切除以除外恶性病变。根据病变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可作肿瘤局部切除或连同部分胃壁的楔形切除,多发肿瘤可行胃部分切除术。如疑有恶变,术中应作冰冻切片检查,视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决定切除范围。近来有经内镜将息肉样肿瘤切除的报道。较小的肿瘤可

胃脂肪瘤的鉴别

  需与胃癌、异位胰腺、类癌或肌原性肿瘤相鉴别。  1.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可于进餐或空腹时加重。此外,还可出现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不适或烧灼感等症状。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乏力及消瘦等表现。合并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以黑粪为主,少数可呕血。慢性萎

胃脂肪瘤的介绍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间质性肿瘤,发病率低,进展缓慢,恶变极少,预后良好。胃脂肪瘤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胃脂肪瘤发生率极低,约占胃肿瘤的0.1%~0.3%,胃良性肿瘤的30%。胃脂肪瘤在尸检中发生率略大于0.01%。脂肪瘤在胃肠道的分布

胃脂肪瘤的病因

  脂肪组织发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时已基本形成脂肪小叶结构。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原始间质细胞、前脂肪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中可出现上述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脂肪细胞,但主要为成熟脂肪细胞组成。

胃脂肪瘤的诊断

  由于胃脂肪瘤无特殊表现,多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溃疡病或恶性肿瘤,故主要依靠X线和胃镜检查来发现。  X线检查显示胃内有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周围黏膜正常,胃蠕动波不受影响。在受挤压或胃收缩期时,肿瘤大小、形态可稍有改变,密度较淡,稍有透亮感。  胃镜检查具有黏膜下肿瘤的特征,浆膜下的巨大脂肪瘤在

胃脂肪瘤的发病机制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内型;10%于浆膜下生长,向胃外腹腔内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体观察:80%~90%的胃脂肪瘤为单个肿瘤,10%~20%可多发,肿瘤常为无蒂的球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少数病例可有蒂,多发性胃脂肪瘤肿瘤间可以有连

胃脂肪瘤的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能发现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可见边缘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钡餐能提示包块位于黏膜下,但不能区别脂肪瘤与其他黏膜下病变。压迫肿瘤时其形状发生变化是脂肪瘤的特征,但只有较大的肿瘤才能表现出来。胃脂肪瘤除有胃黏膜下肿瘤的共同特征外,由于脂肪组织密度低,质软更具其独

胃脂肪瘤的临床表现

  胃脂肪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有合并症时才出现症状。位于贲门附近者,可出现咽下困难;位于幽门区者可并发幽门梗阻症状。如肿瘤表面有溃疡,可出现胃部不适、疼痛等类似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的症状,约50%的病例可有出血。胃脂肪瘤偶有恶变者。体检时较大的肿瘤可在上腹部触及质地较软、活动、边界尚清的肿块。

胃脂肪瘤的并发症

  胃脂肪瘤一般无明显症状 仅在有合并症时才出现症状。当肿瘤表面黏膜可出现糜烂乃至溃疡形成,患者多有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常为黑便,少有呕血。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可有贫血。

胃脂肪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脂肪组织发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时已基本形成脂肪小叶结构。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原始间质细胞、前脂肪细胞、成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中可出现上述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脂肪细胞,但主要为成熟脂肪细胞组成。  发病机制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源于黏

胃脂肪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由于胃脂肪瘤无特殊表现,多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溃疡病或恶性肿瘤,故主要依靠X线和胃镜检查来发现。  X线检查显示胃内有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周围黏膜正常,胃蠕动波不受影响。在受挤压或胃收缩期时,肿瘤大小、形态可稍有改变,密度较淡,稍有透亮感。  胃镜检查具有黏膜下肿瘤的特征,浆膜下的巨大

胃脂肪瘤的并发症及诊断

  并发症  胃脂肪瘤一般无明显症状 仅在有合并症时才出现症状。当肿瘤表面黏膜可出现糜烂乃至溃疡形成,患者多有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常为黑便,少有呕血。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可有贫血。  诊断  由于胃脂肪瘤无特殊表现,多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溃疡病或恶性肿瘤,故主要依靠X线和胃镜检查来发现。  X线检查显示胃内

磁共振成像诊断胃脂肪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47岁,既往体健,上腹部疼痛1月余,疑为胆囊炎行超声检查,超声结果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遂来我科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轴位平扫:胃窦部后壁黏膜下可见新月形异常信号影,T1WI、T2WI不压脂序列均呈高信号(图1、2),脂肪抑制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图3、4),证明瘤体为脂肪成分,冠状

胃脂肪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内型;10%于浆膜下生长,向胃外腹腔内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体观察:80%~90%的胃脂肪瘤为单个肿瘤,10%~20%可多发,肿瘤常为无蒂的球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少数病例可有蒂,多发性胃脂肪瘤肿

胃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发病机制  胃脂肪瘤可发生于胃体和胃窦,以胃窦部多见,90%源于黏膜下生长,肿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内型;10%于浆膜下生长,向胃外腹腔内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体观察:80%~90%的胃脂肪瘤为单个肿瘤,10%~20%可多发,肿瘤常为无蒂的球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少数病例可有蒂,多发性胃脂肪瘤肿

胃血管球瘤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61岁。患者于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症状,为间断性绞痛,无恶心、呕吐、便血。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超声胃镜:胃角-窦部粘膜下可见隆起性病变,大小约4.0 cm×2.5 cm,顶端可见溃疡,病变位于固有基层,回声不均匀,低回声为主,部分向腔外生长,考虑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

小肠脂肪瘤的病因

  小肠脂肪瘤主要来自肠壁的黏膜下层,一般不会长的很大,外观上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样,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

怎样预防小肠脂肪瘤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

小肠脂肪瘤的诊断

  小肠脂肪瘤早期多无症状,后期可因肠梗阻、出血等并发症而出现症状,但缺乏特异性,诊断颇为困难,需要X线、CT、组织病理学等检查协助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剖腹探查 对疑有肠道肿瘤或触诊扪及肿块而各项检查未发现病灶者,可行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去除病灶。

小肠脂肪瘤的症状

  一般无明显症状,有的病人可终生无症状,只是在作腹部其他手术或尸检时才发现。在有临床表现的病例中,因肿瘤的病理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一般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肠梗阻、腹块等,50%是以肠套叠而就诊。回盲瓣黏膜下层的脂肪瘤又名回盲瓣脂肪过多症(lipomatosis),在X线检查时不易与盲肠

小肠脂肪瘤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肿瘤反复出血时,可有小细胞性贫血表现。  2.大便潜血试验:可为阳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肉眼见呈鲜黄色,圆形,有包膜,凸向黏膜面,直径多在数厘米以内,呈息肉状,无蒂或有蒂,切面分叶状,黄色、有油腻光泽。镜检见,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内有不规则分布的结缔组织间质。  

腮腺脂肪瘤病例报告

1.病例报道 1.1入院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60岁,因“右侧腮腺区无痛性肿物20年”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患者自述于20年前发现右腮腺区有一肿物,咬物时稍疼痛,无其他不适感,肿物缓慢生长,期间未经任何治疗,近三年增长明显,遂于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重大的系统性疾病,无吸烟史,无饮酒嗜好,否认家族中

腮腺脂肪瘤病例报告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5岁,10d前无意间发现右耳前肿物,无痛,进食时无明显肿胀感,曾口服抗病毒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祥),未见明显疗效,入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手术史、外伤史、饮酒史、吸烟史。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侧耳屏前腮腺区可触及肿物,大小约2.0 cm×

牙龈脂肪瘤病例报告

脂肪瘤是一种由正常脂肪细胞增生成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肿瘤细胞通常分化程度好,很少发生恶变。脂肪瘤多发生在躯干和四肢的皮下脂肪组织内,在口腔中相对不常见,占所有良性口腔肿瘤约0.5%~5%。口腔颌面部的脂肪瘤多发生于面颊部、口底、颈部等皮下存在脂肪组织的部位,偶可见发生于腮腺等含有脂肪细胞的唾液腺中。

多形性脂肪瘤的疾病概述

  多形性脂肪瘤(pleomorphic lipoma)少见,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本病病因尚不明。临床上和梭形细胞脂肪瘤相似,多发于肩和颈部,直径1~13cm,生长缓慢,少数近期生长加速。

多形性脂肪瘤的鉴别诊断

  1.脂肪肉瘤 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较多胞核,较多不典型,并见不典型核分裂象,多空泡化脂肪母细胞,无增粗胶原纤维束,极少见花瓣形巨细胞。  2.梭形细胞脂肪瘤 梭形细胞占大部分,在多形性脂肪瘤则呈小灶性。

多形性脂肪瘤的检查方法

  组织病理:肿瘤组织境界清楚,瘤细胞具有高度多形性,虽见成熟脂肪细胞区,大多数脂肪细胞大小不一,约半数瘤内见脂肪母细胞或空泡化细胞,存在于少量黏液性间质中,其中有大量致密、交错的胶原束。瘤细胞内可有多个重叠核,或排列成花瓣形巨细胞。核内染色体分裂象少见,无坏死组织。

小肠脂肪瘤的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小肠脂肪瘤以回肠最为多见,国内好发部位顺序依次为回肠(50%~60%)、空肠(23.8%)、十二指肠(13.2%);国外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近屈氏韧带的近端空肠,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肠是小肠脂肪瘤的好发部位。  2.病理学:小肠脂肪瘤主要来自肠壁的黏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如息肉样或

脂肪瘤的临床表现

  浅表脂肪瘤除了局部肿块外几乎不引起任何症状。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大小可以从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不等。肿瘤生长缓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推之活动度良好,活动时可引起皮肤凹陷。很少引起疼痛,出现疼痛常常是由于大的脂肪瘤压迫外周神经导致的后期症状。  深部或筋膜下脂肪瘤可引起各种症状,取决于它们

下唇典型脂肪瘤病例报告

良性脂肪肿瘤可发生于任何正常存在脂肪的部位,是最常见的间充质肿瘤之一。据国外学者报道脂肪瘤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的概率大约是1%~4%,占该区域良性肿瘤的0.1%~5%,口腔脂肪瘤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出现在40~60岁。目前国内对下唇脂肪瘤的报道较少,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下唇典型脂肪瘤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