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怎样预防神经系统钩体病?

1.避免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触。 2.驱鼠、灭鼠。 3.严禁食用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4.管好猪、犬等家畜,接种兽用钩体菌苗,避免使用新鲜畜肥。农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干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钩体菌苗。......阅读全文

怎样预防神经系统钩体病?

  1.避免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触。   2.驱鼠、灭鼠。   3.严禁食用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4.管好猪、犬等家畜,接种兽用钩体菌苗,避免使用新鲜畜肥。农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干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钩体菌苗。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因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人体,经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环。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及内毒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诊断

  1.在本病流行地区,夏秋季节,于1~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病畜接触史。  2.临床上出现寒热、酸痛、全身乏力、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三症状、三体征。  3.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或在患过钩体病后半月到9个月出现脑血管病样表现和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  4.结合血清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但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青壮年15~34 岁发病率稍多,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治疗

  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药物敏感,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哒唑)。  国内首选青霉素G,常用40万~80万U,每6~8小时1次,至退热后3天即可,疗程一般5~7天。但其治疗首剂后发生赫氏反应者较多。  赫氏反应:部分钩体病患者在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鉴别诊断

  在急性期应与流感、伤寒、细菌性败血症、结核、各种脑膜脑炎、病毒性肝炎、疟疾等鉴别。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注意与各种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动脉炎相区别。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细胞致病作用物质、细胞毒因子及内毒素样物质等致病物质,引起临床症状。病情的轻重与钩体的菌型、菌量及毒力有关。钩体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增多,呈现对钩体的吞噬作用。发病1周后,血液中出现特异性IgM抗体,继之出现IgG抗体。随着钩体血症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辅助检查

  1.脑CT可发现因脑动脉炎导致脑梗死的低密度影。  2.脑MRI可更准确地发现大小不等的脑梗死灶。  3.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炎改变,表现为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不同程度的狭窄,管腔粗细不均,管壁不光滑,呈蚕食状,甚至可完全闭塞而不显影。同时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以颅底部为主的细小新生和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理改变

  钩体病的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轻者除中毒反应外,无明显的内脏损伤,重者可有不同脏器的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广泛扩张充血、弥漫性点片状出血。肺泡含有红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白细胞。部分肺泡内含有渗出的浆液。肺间质呈现轻重不等的充血、水肿、较轻的炎性反应。有的细胞质内有变性的钩体

怎样检查钩端螺旋体病?

  1.常规检查与血液生化检查  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尿常规检查中多数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一般在病期第1~2周内持续上升,第3周逐渐下降,可持续到一个月以后,血清转氨酶可

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表现的预防护理介绍

  1.避免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触。  2.驱鼠、灭鼠。  3.严禁食用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4.管好猪、犬等家畜,接种兽用钩体菌苗,避免使用新鲜畜肥。农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干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钩体菌苗。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并发症

  钩体大量侵入内脏如肺、肝、肾、心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导致相关脏器充血、点状出血、缺血及缺氧损害,并出现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和(或)细胞坏死等并发症。

治疗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相关介绍

  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药物敏感,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哒唑)。  国内首选青霉素G,常用40万~80万U,每6~8小时1次,至退热后3天即可,疗程一般5~7天。但其治疗首剂后发生赫氏反应者较多。  赫氏反应:部分钩体病患者在

关于神经系统钩体病的预后介绍

  临床表明早发现、早休息、早抢救和就地治疗“三早一就”措施,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通过上述治疗,一般不留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常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因在发病时脑梗死面积大,而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简述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细胞致病作用物质、细胞毒因子及内毒素样物质等致病物质,引起临床症状。病情的轻重与钩体的菌型、菌量及毒力有关。钩体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增多,呈现对钩体的吞噬作用。发病1周后,血液中出现特异性IgM抗体,继之出现IgG抗体。随着钩体血症

概述神经系统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1.在本病流行地区,夏秋季节,于1~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病畜接触史。  2.临床上出现寒热、酸痛、全身乏力、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三症状、三体征。  3.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或在患过钩体病后半月到9个月出现脑血管病样表现和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  4.结合血清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但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诊断及治疗

  鉴别诊断  在急性期应与流感、伤寒、细菌性败血症、结核、各种脑膜脑炎、病毒性肝炎、疟疾等鉴别。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注意与各种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动脉炎相区别。  治疗  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药物敏感,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国已发现有25个省、区有钩端螺旋体患者或带菌动物,以广东及四川比较严重。致病性钩体分为20个血清群,172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8个血清群,77个血清型。  南方流行群复杂,主要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秋季热群、澳洲群、七日群和流感伤伤寒群分布较广,其中以黄疸出血群和波

怎样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小时内特别在6~24小时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2.早期及钩体血症型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  2.部分患者出血、凝血时间延长。  3.尿常规有蛋白质和管型,肾损害重时尿蛋白明显增多,镜检有红白细胞,尿胆红素阳性。  4.SGPT升高,血胆红素亦增高,尿素氮增高明显。  5.脑脊液(CSF)一般正常,少数患者CSF白细胞

简述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并发症

  钩体大量侵入内脏如肺、肝、肾、心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导致相关脏器充血、点状出血、缺血及缺氧损害,并出现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和(或)细胞坏死等并发症。

关于神经系统钩体病的辅助检查介绍

  1.脑CT可发现因脑动脉炎导致脑梗死的低密度影。  2.脑MRI可更准确地发现大小不等的脑梗死灶。  3.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炎改变,表现为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不同程度的狭窄,管腔粗细不均,管壁不光滑,呈蚕食状,甚至可完全闭塞而不显影。同时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以颅底部为主的细小新生和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基本信息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青壮年15~34 岁发病率稍多,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以

关于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导致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后发症较多见,早期后发症以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脑神经瘫痪为主,晚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病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1~5个月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反复多变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

关于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理改变介绍

  钩体病的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轻者除中毒反应外,无明显的内脏损伤,重者可有不同脏器的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广泛扩张充血、弥漫性点片状出血。肺泡含有红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白细胞。部分肺泡内含有渗出的浆液。肺间质呈现轻重不等的充血、水肿、较轻的炎性反应。有的细胞质内有变性的钩体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人体,经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环。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辅助检查及诊断

  辅助检查  1.脑CT可发现因脑动脉炎导致脑梗死的低密度影。  2.脑MRI可更准确地发现大小不等的脑梗死灶。  3.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炎改变,表现为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不同程度的狭窄,管腔粗细不均,管壁不光滑,呈蚕食状,甚至可完全闭塞而不显影。同时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以颅底部为主

神经系统钩体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因

  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国已发现有25个省、区有钩端螺旋体患者或带菌动物,以广东及四川比较严重。致病性钩体分为20个血清群,172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8个血清群,77个血清型。  南方流行群复杂,主要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秋季热群、澳洲群、七日群和流感伤伤寒群分布较广,其中以黄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

  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