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简述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往往是背部疼痛、行走不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僵直并逐渐加重,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下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部分患者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和阳痿,可有不同程度感觉障碍,但通常仅累及双下肢,表现为感觉异常,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少部分患者尚可伴发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脑性共济失调,视神经损害,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多肌炎上肢(除腱反射活跃外)、大脑和脑干一般不受累。临床表现颇似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阅读全文

简述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往往是背部疼痛、行走不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僵直并逐渐加重,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下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部分患者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和阳痿,可有不同程度感觉障碍,但通常仅累及双下肢,表现为感觉异常,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少部分患者尚可伴发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小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相关介绍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TSP)是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神经系统地方病。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慢性感染所造成的脊髓炎症。本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临床上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血和脑脊液中抗HTLV-1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好发于成年人,35~45岁

关于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病因分析

  1.病原体  HTLV-1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的反转录病毒,由美国Gollo在1980年首次分离得出。病毒能从培养的周围血细胞和脑脊液单核细胞中分离出来,但尚不能从脑组织中分离出来。  2.发病机制  本病通过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哺乳及输注血制品等途径传播。免疫介导反应为本病主要发病机制。病变

治疗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相关介绍

  治疗较为困难,尚无有效方法。皮质类固醇治疗可部分缓解症状,尤其在疾病早期及病情进展迅速时,激素治疗最为有效。血浆置换及IVIG(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报道有效,但目前尚不清楚该治疗是否能获得持续的临床效果。另有报道达珠单抗和干扰素可以试用。抗病毒治疗亦可以选用。

关于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为(10~50)×109/L,主要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可正常,亦可轻度升高。80%以上患者抗HTLV-1抗体阳性,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IgG)指数升高,出现针对HTLV-1的寡克隆带,CSF-MNC(脑脊液-单核细胞)可增多。  周围血可检出T淋巴细胞白血病样

关于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诊断介绍

  成年人出现以双下肢锥体束受损为主的脊髓慢性损害时,尤其在流行区应警惕本病。脑脊液抗HTLV-1抗体阳性、出现对HTLV-1有特异性的寡克隆带对诊断本病有帮助。1988年鹿儿岛WHO会议修订诊断标准:中年隐匿起病,  ①脊髓受累,包括锥体束受损所致下肢瘫痪,有些病例伴有轻度感觉丧失或括约肌失控; 

关于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鉴别诊断介绍

  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脊髓压迫症、慢性进展性多发性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1.脊髓压迫症  行脊髓MRI检查两者易区别。  2.慢性进展性多发性硬化(CPMS)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与脊髓型的CPMS有时较难鉴别,但以下情况很少见于多发性硬化。  (1)周围神经及肌肉受累。  (2

关于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预后和预防介绍

  1、预后  预后不良,症状逐渐加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严重影响生活自理。  2、预防  由于该病主要通过输注血制品、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及哺乳等途径传播,一旦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治疗较为困难,因而预防更为重要。

简述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

  HSP的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期或青春期,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阳性遗传家族史。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肌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膝、踝阵挛,病理征阳性,呈剪刀样步态等。可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外系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痴呆、精神发育迟滞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

  HSP的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期或青春期,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阳性遗传家族史。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肌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膝、踝阵挛,病理征阳性,呈剪刀样步态等。可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外系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痴呆、精神发育迟滞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病理  基本的病理形态改变主要是双侧皮质脊髓侧束的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以胸段最重;皮质脊髓前束脱髓鞘往往不很严重;双侧脊髓小脑束和薄束也有脱髓鞘改变。此外,前角细胞、巨锥体细胞、基底节、脑干、小脑、视神经等也可有病理改变。Behan和Maia两次尸检研究后认为在脊髓中上行和下行长束远端的轴索变性是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诊断

  根据家族史,儿童期(少数20-30岁)发病,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剪刀步态,伴视神经萎缩、锥体外系症状、共济失调、肌萎缩、痴呆和皮肤病变等进行诊断。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概述

  诊断  亨廷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是:  1.典型HD的家族史。  2.非其他因素导致的进行性运动异常伴舞蹈和僵直。  3.非其他因素导致火罐网的精神障碍伴随进行性痴呆。  影像学检查发现对称性尾状核萎缩可以进一步支持亨廷顿病的诊断。在有症状的亨廷顿病患者中,已知左旋多巴可以使舞蹈样动作增加,左旋多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治疗

  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但对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是可行的。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左旋多巴、巴氯芬可减轻症状,其他除药物治疗外,肌腱松解术、按摩、理疗、针灸等方法可以减轻痉挛,改善行走困难。著名的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的侯树勋教授曾经指出:不同的病情要选择对症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治疗方法。  1、心理治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

  基本的病理形态改变主要是双侧皮质脊髓侧束的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以胸段最重;皮质脊髓前束脱髓鞘往往不很严重;双侧脊髓小脑束和薄束也有脱髓鞘改变。此外,前角细胞、巨锥体细胞、基底节、脑干、小脑、视神经等也可有病理改变。Behan和Maia两次尸检研究后认为在脊髓中上行和下行长束远端的轴索变性是HSP的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辅助检查

  1.诱发电位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s)显示后索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显示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显著下降。相比而言,上肢诱发电位却是正常的,或仅显示轻度的传导速度减慢。  2.肌电图  可发现失神经改变,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MRI  头颅MRI一般无异常,但某些病例可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鉴别诊断

  颈椎病常有上肢受累,神经根性疼痛,颈椎X线片及MRI示颈椎骨质增生。多发性硬化有缓解与复发的病史,视神经炎,MRI示脑部脱髓鞘改变。肌萎缩侧索硬化有上肢肌萎缩,肌束震颤,肌电图示巨大电位改变。Arnold-chiari畸形有共济失调表现,头颅MRI可确诊。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共济失调表现为主,眼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发病机制

  HSP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HSP的基因分型至少有16型,已有4型疾病基因被克隆。16型分别为:①X-连锁隐性遗传(XR)3型,分别是HSP -1,定位于Xq28,疾病基因已克隆,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基因,即LICAM基因;HSP -2定位于Xq22,疾病基因已克隆,为髓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基本介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又称家族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或)脱髓鞘,以胸段最重。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呈剪刀步态。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最常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遗产形式

  国内外研究报道,HSP的遗传形式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少见X-连锁隐性遗传(XR),散发病例也不少见。国内学者总结国内文献报道的HSP(共117个家系,435例患者)的遗传特点,发现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隐性遗传分别为41、13、2个家系,约占HS

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方法介绍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可以预防、延缓、逆转HSP患者的进行性功能残疾。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残疾和预防并发症。肌力训练可提高未受损肌肉的力量,代偿无力肌的肌力,同时减缓肌肉萎缩,尤其是小腿肌,缓解背痛。做伸展训练,减轻并发症,如肌腱炎、滑囊炎和抽筋。有氧训练可改善心血管适应性,减轻疲劳,提高耐力。步行、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又称Strumpell-Lorrain病,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下肢缓慢进行性肌无力和迟缓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症状。其发病率约为1.8/10万。目前,已发现HSP致病基因位点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又称Strumpell-Lorrain病,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下肢缓慢进行性肌无力和迟缓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症状。其发病率约为1.8/10万。目前,已发现HSP致病基因位点

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预后介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遗传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本病患者尽量不结婚,或结婚后不要生育。病程中应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过早卧床而致残废。本病发展缓慢,只要注意护理,可维持数十年生命。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辅助检查及诊断

  辅助检查  1.诱发电位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s)显示后索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显示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显著下降。相比而言,上肢诱发电位却是正常的,或仅显示轻度的传导速度减慢。  2.肌电图  可发现失神经改变,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MRI  头颅MRI一般无异常,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鉴别诊断  颈椎病常有上肢受累,神经根性疼痛,颈椎X线片及MRI示颈椎骨质增生。多发性硬化有缓解与复发的病史,视神经炎,MRI示脑部脱髓鞘改变。肌萎缩侧索硬化有上肢肌萎缩,肌束震颤,肌电图示巨大电位改变。Arnold-chiari畸形有共济失调表现,头颅MRI可确诊。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共济失调

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检查诊断介绍

  检查  1.诱发电位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s)显示后索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显示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显著下降。相比而言,上肢诱发电位却是正常的,或仅显示轻度的传导速度减慢。  2.肌电图检查  可发现失神经改变,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MRI检查  头颅MRI一般无异

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鉴别诊断介绍

  颈椎病常有上肢受累、神经根性疼痛,颈椎X线片及MRI示颈椎骨质增生。多发性硬化有缓解与复发的病史、视神经炎,MRI示脑部脱髓鞘改变。肌萎缩侧索硬化有上肢肌萎缩、肌束震颤、肌电图示巨大电位改变。Arnold-Chiari畸形有共济失调表现,头颅MRI可确诊。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共济失调表现为主,还

简述热带口炎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患者有乏力、腹痛、腹泻,大便每日1~2次,或十几次,粪便量大,呈糊状,色淡恶臭,油腻泡沫状。约30%的病例有脂肪泻。低白蛋白血症,口服蛋白耐量试验显示吸收延缓。50%的病人有葡萄糖耐量不正常,约90%的病例木糖吸收试验尿排出量减少。维生素A及B12吸收试验亦不正常。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遗传形式及发病机制

  遗传形式  国内外研究报道,HSP的遗传形式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少见X-连锁隐性遗传(XR),散发病例也不少见。国内学者总结国内文献报道的HSP(共117个家系,435例患者)的遗传特点,发现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隐性遗传分别为41、13、2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