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CBN是4岁内婴幼儿最常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90%发生于14个月内。临床表现可为小儿反复严重的感染,也可无任何症状。感染如蜂窝组织炎,乳突炎,中耳炎,咽炎和肺炎,偶尔可发生脑膜炎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中性粒细胞计数>400/mm3时,其感染发生率并不高于正常同龄儿;随年龄增长感染发生率也会逐渐下降。......阅读全文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CBN是4岁内婴幼儿最常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90%发生于14个月内。临床表现可为小儿反复严重的感染,也可无任何症状。感染如蜂窝组织炎,乳突炎,中耳炎,咽炎和肺炎,偶尔可发生脑膜炎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中性粒细胞计数>400/mm3时,其感染发生率并不高于正常同龄儿;随年龄增长感染

怎样预防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孕妇保健  已知一些免疫缺陷病的发生与胚胎期发育不良密切相关。如果孕妇受到放射线照射、接受某些化学药物的治疗或发生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等,则可损伤胎儿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多系统受累,故加强孕妇保健,特别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一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基本介绍

  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BN)为一组病因不明的异原性疾病,又称为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再生低下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无性别差异。可为先天性,也可为获得性,表现为持续数月至数年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无其他原发疾病。

关于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检查

  1.细胞计数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粒细胞绝对计数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

  与其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鉴别:  1.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特点是反复感染伴以周期性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每一周期约为21天。周期为21天的粒细胞减少和反复感染为本病的诊断依据,为此,应在2个月内反复测定粒细胞计数,每周2~3次(观察两周),应排除其他慢性中性粒细胞

治疗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简介

  1.一般处理  多数患儿无症状,不必限制活动,也不必经常看医生应注意口腔牙齿卫生,除非有明确的感染表现,不必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有明确感染者应给以有效的抗菌药物,特别要考虑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2.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  用于伴有严重感染者。  3.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学异常如未合并感染则往往无临床表现如长期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主诉乏力、困倦。一旦合并感染,则依感染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并发症:  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合并症为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如粒细胞缺乏症常急骤起病,患者均有寒战高热,口腔最易并发严

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1.8~2.0)×109/L(1800~2000/mm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109/L(500~1000/mm3)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

Blood:成人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特点

        严重的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PN)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为止,成人患者中还未明确长期预后及感染的风险因素。研究者报道了纳入一个多体制研究的108名CPN成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Blood:成人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特点及预后因素   大多数患者为女性(78%),中位诊断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1、急性发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类、磺胺类药物、汞制剂、烷化剂以及接触化学物质(苯二甲苯汽油有机磷)放射性损伤病毒感染等。  2、临床有高热、寒颤、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肤口腔粘膜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起病缓慢者多伴有低热乏力末梢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3、伴随体征如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或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根据各种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如下3个方面:  1、作用于骨髓  (1)骨髓损伤:①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药物;②放射线;③化学物质: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Kostmann综合征、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

如何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应根据病史和家族史,特别是感染服药情况,明确有无家族性或先天性因素。儿童时期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婴儿时期低于1.0×109/L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做运动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和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检查

  引发粒细胞减少的各种感染应分别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1、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应检测有关病毒的抗原和(或)抗体。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取感染灶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真菌感染者的感染灶分泌物涂片检查也有重要价值。  2、感染灶的影像学检查可定位诊断及帮助定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各种有关的影像学检查可明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不外乎:①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②粒细胞破坏丧失过多,粒细胞寿命缩短;③粒细胞分布异常;④综合前3种机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分析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不一,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原因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而分成五大类:  (一)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成熟停滞  1.药物直接作用在骨髓  常见的有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等。抗生素中以氯霉素导致的粒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

  粒细胞减少症需从下列方面进行鉴别。  1、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鉴别前述八大类原因,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不难鉴别。但药物诱发者,有时要确定为某一药物所致会有一定难度,因为患者可能同时或先后使用多种药物。鉴别意义在于今后究竟应终身禁用哪一种药物。  2、各种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别根据粒细胞减

简述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周围血中粒细胞波动范围较大,变化很快,多不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多无症状,或易发生皮肤疖肿和齿龈炎等。检查显示粒细胞中度或轻度减少,白细胞总数可不减少,约半数有单核细胞增高,或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多在正常范围。骨髓象大多正常,骨髓培养增生良好,粒细胞集落较

成人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特点及预后因素

   严重的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PN)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为止,成人患者中还未明确长期预后及感染的风险因素。研究者报道了纳入一个多体制研究的108名CPN成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Blood:成人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特点及预后因素   大多数患者为女性(78%),中位诊断年龄为28

怎样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治疗原则是针对其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染,适当输新鲜血。  1.去除病因  治疗原发病。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反复发生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2.防止继发感染  不发热的患者,切忌滥用抗生素,因不恰当的治疗可造成耐药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基本症状介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L,早产儿为6×10/L,生后1~2月低限为2.5×10/L,至1周岁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数值直至成人期皆作为正常的低限。成人及儿童的绝对值低于1.5×10/L

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各种检查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大致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下降(小数类型白细胞总数正常),ANC(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质百分数)低于正常水平。白细胞分类可有单核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轻度增多。  2.骨髓象  一般红细胞系、巨核系无明显改变。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发现粒系集落数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简介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为粒细胞在血管内分布异常的疾病。患者周围血中粒细胞波动范围较大,变化很快,无原发病亦无反复感染者可统称为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内。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及预后良好。当血流速度减慢时,粒细胞易于附着在小血管壁上,致边缘池中的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细胞计数通常显示白细胞数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如能进行显微镜直接观察,则更可靠、正确。少数患者可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但粒系增生常减低,伴成熟障碍,即中、晚幼粒以下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红系及巨核系基本正常。  3、特殊

如何诊断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相似,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一般过程良好,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儿童时期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婴儿时期低于1.0×109/L时即可诊断;但应定期检查血象及骨髓象,可每周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两次,持续6~8周,以确定白细胞减低的程度,是周期性还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呈粥样泻、脂肪泻或乳糜泻等。肠道外表现可有体质的发育营养不良,如体态矮小畸形、长骨骨骺发育障碍。由于骨髓的发育异常,而表现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也可表现贫血和血小板的减少。

关于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检查项目介绍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大致正常。粒细胞中度或轻度减少,白细胞总数可不减少,约半数有单核细胞增高,或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  2.骨髓象  骨髓象大多正常,骨髓培养增生良好,一般红细胞系、巨核系无明显改变。粒细胞集落较无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多。因此,考虑周围血中粒细胞减少可能由于骨髓释

简述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常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低热、失眠、咽喉炎及黏膜溃疡等。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因而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易有反复的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多少、减少的速率以及其他免疫系统受损

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与诊断价值

1.序言:在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2015年发布的有关外周血细胞形态标准化命名和分级标准中,有这样一个名词:Hypogranulation – 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而这个细胞名称在我们以前的教材中很少提及或表述的内容。与这个细胞名词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名词:Hy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大致可分为3类:①骨髓增生不良,中性粒细胞增殖或成熟缺陷;②中性粒细胞清除加速;③中性粒细胞再分布。(1)骨髓增殖异常①化疗后:大多数化疗药物有不同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如烷化剂、蒽环类和抗代谢药物(氟尿嘧啶) ;②放疗后:射线有直接的骨髓毒性;③骨髓浸润:转移性肿瘤;④骨髓增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