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张国范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16.shtm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颁奖现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图张国范曾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主任委员,是我国贝类学科带头人之一。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在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17篇。他长期致力于海洋贝类养......阅读全文

张国范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颁奖现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图张国范曾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

张国范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16.shtm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荣获何梁何

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启动

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OGP)日前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开展牡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学研究,揭示牡蛎各种特异性状的基因组学基础,可以提升贝类和海洋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促进发展贝类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牡蛎的故乡,分布有近20种牡蛎。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中科院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召开

  5月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国范带领科研、管理和合作企业人员17人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本次会议共有中科院28个研究所和天津市50余家企事业单位500余人参加,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施尔畏,天津市委常委、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

    7月4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团一行18人对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生物局处长刘杰主持会议。  4日召开的现场评估会上,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首先致辞,并宣布了本次现场评估专家组名单。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对评估专家组表示欢迎,并

海洋所在经济贝类砂海螂分类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均龙和助理研究员詹子锋,联合俄罗斯科学院国家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美国史密森学会环境研究中心等8位科学家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学、分子生

海洋所贝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取得新发现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以长牡蛎为研究对象,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解析了在贝类幼虫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分子,取得了若干重要发现。   通过分析长牡蛎两个发育阶段幼虫蛋白质组学的差异,科研人员发现了与贝类幼虫神经、肌肉系统发育和分化相关的重要分子,首次提出“质控蛋白”系统在贝类发

清华大学张如范课题组

  清华大学张如范课题组:二维MOFs负载贵金属纳米晶用于高效水氧化  近日,清华大学张如范副教授课题组等在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s)纳米片负载贵金属纳米晶用于析氧反应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一种简便、快捷且通用的方法,使贵金属(Ir、Ru及Pt等)纳米晶在温和的条件下负载于2D MOFs纳米片

海洋所启动大连溢油应急灾害海洋环境调查项目

  针对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引发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对海洋环境造成威胁的情况,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协调各领域专家,积极调配仪器设备,以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启动了大连溢油应急灾害海洋环境调查项目。  大连溢油灾害发生后,

第三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召开

  5月20日,第三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倡议,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洪堡基金会共同主办。第三届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德两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约60名青年学者。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旨在为中德两国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创新和前沿

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

  4月9日,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召开。青岛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上,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海洋所所长孙松研究员任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首次育出最大双壳贝类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喻子牛等人,通过优化和创新亲本暂养促熟、诱导配子排放、受精孵化、幼虫培育、虫黄藻植入、附着变态、稚贝中间培育、幼贝育成等技术环节,成功培育出砗磲幼贝,从而为砗磲的种群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研究人员在繁育过程中突破了关键瓶颈技术,为砗磲苗种生产

探秘海洋生物 赋能蓝色产业

  谈到我国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能不提位于青岛黄海之畔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它是发源于7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  今天,海洋所已为我国海洋生物研究练就一支生力军,培育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探秘生命奥秘到建设“蓝色粮仓”,从发展海洋生物高技术到开发利用蓝色基因资源,从这

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

  7月4日至5日,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团一行18人对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生物局综合处处长刘杰主持会议。   4日召开的现场评估会上,生物局副局长苏荣辉首先致辞,并宣布了本次现场评估专家组名单。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对评估专家组表示欢迎,并简

海洋所-獐子岛渔业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工作会议召开

  3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獐子岛渔业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2011年度工作会议在海洋所召开。海洋所所长孙松、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国范研究员主持会议。   会上,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刘鹰研究员作了题为“面向新使命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联合

范云六 张启发:中国转基因水稻玉米新品种安全性没问题

  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2月25日相继表示,中国去年批准生产应用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这是他们在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举办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高层专家座谈会上表示的。

沈阳分院积极应对大连原油污染事件

  7月16日,大连新港中石油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并造成大面积海域、海滩和礁石污染。事故发生后,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迅速响应,积极应对。沈阳分院及时成立了以分院院长包信和为组长的大连海域原油污染治理工作小组,有效整合院内研究力量,并积极与地方联络和沟通。大连化物所成立了以所长张涛为组

海洋所合作在牡蛎适应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团队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佛罗里达大学教授Gary Litman合作,在长牡蛎免疫相关基因的进化和功能分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发现,牡蛎免疫基因除高度扩张外,更为有趣的是多个基因家族以及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均在病原和非病原类胁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所与舟山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6月3日,舟山市副市长朱世强一行访问中科院海洋所,双方共同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标志着海洋所与舟山市的全面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海洋所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与来访客人进行了座谈,该所副所长张国范主持会议。  海洋所所长孙松向朱世强一行详细介绍了海洋所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研究所在科研成

中国首次举办扇贝国际研讨会

  近日,第18届扇贝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开幕,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110多位代表参加。这是该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本次大会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共同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西班牙、英国等

海洋所在牡蛎科贝类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海艳研究团队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方法对牡蛎科(Ostreidae)贝类进行详细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研究成果在系统演化及进化国际经典期刊 《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 发表。  牡蛎生活于潮间带和浅水区,是世界性广布种,有约2.5亿年的演化历史,丰

范良藻:中国科技走向何方

党管人才是历史实践的必然回归  走高技术跟踪路线30年了,实践证明,不重视基础研究、单纯跟踪将永远落后。发现和发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事殊途同归是经常有的。当然创新比跟踪难得多,难在何处?是体制问题,还是队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7月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召开201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高从堦院士、方国洪院士、侯保荣院士等20位学术委员出席了会议,海洋所有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1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韩恩厚,

海洋所所长王凡一行访问泰国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所长王凡率团出访泰国,访问了联合国海洋委员会西太分会、泰国东方大学、泰国农业与合作部渔业司、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海洋与海岸带司和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等单位,并拜访了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期间,泰国东方大学副校长Dr.Vasin Yuvanatemiya、

第五届国际海洋腐蚀与控制研讨在青召开

  9月12日至15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东京工业大学、山东省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承办,第五届海洋腐蚀与控制国际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召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谢冰玉,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活跃基因诠释牡蛎生存智慧

昨天凌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成果:他们完成了牡蛎的基因组测序,并从中窥视到了牡蛎应对极端生活环境的种种生存智慧。 牡蛎是动物界中的一大支系――冠轮动物(特点为身体柔软,体型多变)的代表,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生态价值的贝类。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

张存浩:国之需,我之责

沈潇澜张存浩(1928— ) 1928年2月出生于天津。中科院院士、化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3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47年由重庆中央大学毕业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读研究生,1948年赴美密歇根大学留学,1950年获该大

南海海洋所贝类免疫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牡蛎等是我国和世界上的主要经济贝类种类,其养殖业是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无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组成种类,在近海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复杂多变的近海环境中,牡蛎等贝类进化产生了一套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