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的课题发了Nature论文,新发现或“颠覆教科书”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鹏,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人。回国之前,他在美国耶鲁大学读完博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博后的工作,提及此他说:“回国主要是家庭原因,父母不想在国外生活。而且他们年纪大了,我希望有需要时自己能随时到他们身边。”前不久,其担任一作的论文发在 Nature 上。能发在顶刊,自然很被评审专家认可。没想到他说:“审稿人倒是没有怎么点赞,都是比较严厉。不过审稿人的意见对于提升论文质量还是有帮助的,比如关于电压敏感成像、以及轴突球状体调控神经集群的实验,都是在审稿人的要求下加入的。”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潜在新靶点研究中,他探索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经典病理。100 多年前,在最早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论文中,科学家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病理结构。后来,该结构一直被称为“dystrophic neurites”:dystrophic 描述的是由于损伤或营养不良造成的退行性病变的状态;neurite......阅读全文

复旦大学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IIα ( 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IIα,MATIIα)乙酰化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人类肝癌中MATIIα K81乙酰化则减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3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

复旦大学Nature子刊绘制大鼠转录组图谱

  来自复旦大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洛马林达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涵盖11种器官和4个发育阶段的大鼠RNA测序转录组图谱,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1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石乐明(

复旦大学发表Nature表观遗传学新文章

  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从头甲基化转移酶DNMT3A自抑制以及组蛋白H3诱导DNMT3A激活的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科院的徐彦辉(Yanhui Xu)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

复旦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COPS5扩增和过表达通过降解NcoR赋予了Erα阳性乳腺癌对它莫西芬(tamoxifen)的耐药性。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的郭林(Lin Gu

复旦大学Nature子刊发布环状RNA重要发现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借助分析环状RNA,揭示出了丰富的circHIPK3通过像海绵般结合多种miRNAs调控了细胞生长。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4月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黄胜林(Shenglin Huang)研

复旦大学Nature子刊发布表观遗传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低氧条件下醋酸作为一种表观遗传代谢产物促进了脂质合成。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3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与杨芃原(Peng-Yuan Yang)教授是这篇

复旦、上海交大Nature-Genetics肿瘤研究新发现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散发性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的一些易感位点。研究结果发布在6月1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赵曜(Yao Zhao)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师咏勇(Yo

中科院、复旦Nature子刊解析RNA甲基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从DNA、RNA流向蛋白。基因组DNA和组蛋白上都存在可逆的表观遗传学修饰,这些修饰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并由此决定细胞的状态,影响细胞的分化和发育。近年来人们发现,mRNA和其他RNA上也存在类似的调控机制。  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

复旦钟扬教授Nature子刊基因组测序成果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QTP)引起极端环境而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为研究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近期,来自复旦大学、云南大学、青海民族大 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牛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

复旦大学、中科院Nature发布表观遗传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TET在介导DNA氧化去甲基化作用时的底物偏好及结构基础。研究成果发布在10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徐彦辉(Yanhui Xu)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罗成(Cheng Luo)研究员是这篇

复旦大学等​Nature重磅:石墨烯超导再获得突破!

  2018年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年仅21岁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曹原发现了石墨烯的“魔角”。当温度冷却到1.7K时,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前人的研究集中在氧化铜材料的超导电性,氧化铜材料的超导电性往往需要在高温下才得以显现。曹原

Nature系列10篇,清华、复旦、武大、西南交大等成果速递

  1. Nature Photonics:光学镊子声子激光器  声子激光器是普遍存在的光学激光器的类似物,并且其已经在各种环境中实现。然而,对于介观悬浮光机械系统还没有相关报道,并且这些系统正在成为量子力学和重力的基本测试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为机械运动耦合到电子自旋和电荷的传感模式。受到Arthu

复旦的新衣再登Nature!可穿戴技术领域新里程

  今天,一件来自中国的衣服登上了Nature。  没看出有什么特别?别眨眼,下一秒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注意那个手机)。    没错,这件衣服正在给手机无!线!充!电!  不是把充电宝缝进了衣服里,而是这件可以正常折叠、水洗的衣服,本身就是一块电池!  这项最新研究来自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团队,也是该

复旦大学80后博士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肝癌中EZH2介导miR-622丧失决定了CXCR4的激活。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2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学者徐洁杰(Jiejie X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糖生物

复旦叶丹、熊跃Nature亮点推荐癌症表观遗传重要成果

  现任职复旦大学和北卡罗纳大学的熊跃(Yue Xiong)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和干细胞周期调控、乳腺癌小鼠动物模式和蛋白泛素化。复旦大学的叶丹(Dan Ye)研究员则主要围绕”代谢与人类疾病”,开展”乙酰化调控代谢酶分子机制”和”代谢中间物参与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两方面的研究。  8月17日,

Nature-Genetics:复旦参与发现前列腺癌风险的影响机制

  来自芬兰、瑞典和中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在2014年1月份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了与一种转录因子相关的前列腺癌风险影响机制,这种转录因子能够更强地结合到一个特殊的SNP变异上,从而启动一种遗传学程序,增强前列腺癌的增生和转移。这项研究由芬兰科学

复旦大学马兰教授Nature子刊文章:成瘾行为可以遗传

  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rug-seeking motivation level in male rats determines offspring susceptibility or resistance to cocaine-seekin

复旦大学Nature子刊亨廷顿氏病研究新突破

  来自复旦大学、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和美国Baylor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可对突变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 ,HTT)毒性效应起抑制作用的重要基因,这一发现对于了解亨廷顿氏舞蹈病的发病及进程机制,以及开发出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 24日的《自然神经

复旦大学最新Nature文章:癌症与糖尿病之间新通路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比率已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在降低癌症风险上展现出优良成效。在糖尿病和癌症这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仍未被科学研究发现的联系?为何防治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能够在预防癌症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最近,来自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修发贤Nature:发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量子霍尔效应研究的重要性  量子霍尔效应是20世纪以来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已有四个诺贝尔奖与其直接相关。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对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仍停留于二维体系,从未涉足三维领域。  给电子“定规矩”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真的存在吗?  农贸市场往往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四处拥

复旦大学徐彦辉教授Nature子刊表观遗传研究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USP7通过乙酰化作用介导DNMT1稳定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徐彦辉(Yanhui Xu)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

北师大、复旦联合发表Nature子刊:破解免疫细胞分化之谜

  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endritic cell MST1 inhibits Th17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揭示了树突细胞MST1-p38MAPK信号通路对Th17分化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分析CD4+ T细胞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

硬实力——复旦大学一天连发两篇Nature主刊

  2019年10月31日,《自然》(Nature)主刊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重磅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鲁伯埙、丁澦、费义艳团队合作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鲁伯埙教授和学生丁澦副教授和学生费义艳副研究员和学生  亨廷顿病(或称亨廷顿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认知

复旦大学等处发表Nature文章-解析肝癌蛋白质组学研究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症死亡的第三大杀手,更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癌症。诱发肝癌的因素很多,包括病毒、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国,肝癌发生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是乙肝病毒感染。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

复旦郑耿锋、徐昕教授Nature发新文,新型电催化剂面世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8日晚23时,复旦大学的郑耿锋教授、徐昕教授合作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elective CO-to-acetate electroreduction via intermediate adsorption tuning on ordered

《Nature》2019年度十大杰出论文|复旦大学两篇入选!

  12月13日,《自然》(Nature)选出2019年度十大杰出论文(10 remarkable papers from 2019),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与丁澦课题组(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费义

复旦首次发现“IgM受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近日传出消息:该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三年攻关,终于找到被誉为机体 “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受体”。免疫球蛋白IgM与受体两者结合,不但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还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成果将对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疾

复旦MOSS距离ChatGPT还有多远?

最近上热搜的MOSS,不是《流浪地球2》中量子计算机550W给自己起的新名字,而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团队最新发布的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也被称作中国版ChatGPT。2月20日,MOSS悄然上线,邱锡鹏团队发布至公开平台(https://moss.fastnlp.top/)

复旦MOSS距离ChatGPT还有多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90.shtm 最近上热搜的MOSS,不是《流浪地球2》中量子计算机550W给自己起的新名字,而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团队最新发布的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也被称作中国版C

复旦大学集中发布13份复旦长三角研究报告

   12月22日上午,复旦大学举行长三角一体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集中发布13份复旦长三角研究报告以及4份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单位的研究成果。来自政府界、学术界、媒体界以及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单位的近60位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讨论。  发布会上半场集中发布《复旦